農林商賈篇
|
刮癩寶漿與挖野芋頭 刮癩寶漿與挖野芋頭,是舊時泰興鄉間群眾為補貼家用而進行的兩項“副業”。 先說說刮癩寶漿。癩寶漿,中醫入藥名為蟾酥,白色乳狀液體,是癩寶(蟾蜍)表皮腺體的分泌物,貯于癩寶頭部兩側隆起的橢圓形疙瘩內。入藥后具有解毒、消腫等功能,對治療癰疽、疔瘡等癥候有奇效。上世紀80年代之前,各地供銷、藥材收購部門每年屆時都專門設點收購蟾酥,成為民間季節性的“弄點零用錢”的渠道之一。夏秋之夜的黃昏,大地一片蒼茫,但常可以看到微弱的燈火游走于田頭溝邊,捉癩寶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手提馬燈(帶玻璃外罩的防風煤油燈),身背負籠子(背在身上裝魚的篾制籠子,小口大腹),慢慢踱行。那些胖墩墩的癩寶都蹲在水邊路中乘涼,同時瞪著滾圓的眼睛捕食昆蟲。見了燈光,正要逃時,人們早已敏捷地將它們收拾進了負籠子。時間不長,負籠子就沉甸甸的了。 負籠子裝滿了,年輕人們就地蹲下,一手捏著癩寶,只讓它露出頭部,另一只手則卡著早已準備好的大鑷子,就著燈光,瞄著癩寶頭部兩側,爽利地刮了起來。刮漿也小有技巧,用力要適度,勁大了會刮破了皮,癩寶漿里就會有皮血之類,色澤不好,沒得賣相;勁小了則刮不出漿水,收效不好。一會兒,這些癩寶負痛逃走。于是大家又繼續前進,捉拿下一批癩寶。夏秋之際,天氣炎熱,氣溫偏高,這癩寶漿容易變質,打了等就賣不出好價錢了。因此第二天一早,人們就要趕到收購點去換票子了,順便攏到燒餅店,買上幾個大黃燒餅,打發一下咕咕叫的肚子。這癩寶漿是我們泰興的寶貝,過去出口到日本、香港、東南亞一帶,一斤蟾酥可換1.68斤黃金或者22噸小麥,很是可觀。1966年全縣收了648.5公斤,是歷史上最多的年份。隨著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現今的生態環境受到很大影響,癩寶也急劇減少,當年的收入可能風光不再了。 挖野芋頭則是鄉間小朋友們邊扯豬草邊采集的一種“副業”。春天到了,東鄉高沙土地區松軟的沙土中便會冒出許多細小的野芋頭幼芽。它們不慌不忙,慢生慢長。到了夏收之際,根部會結出球狀的果實來,便大體成熟了。大人小孩就都順帶挖那些野芋頭。挖野芋頭看起來簡單,其實也是有竅門兒的,有時一鍬下去,往往容易把野芋頭挖破,要靠住葉子筆直的下鍬,下去三五寸時,小鍬輕輕一搖,鍬柄帶力往上一撬,野芋頭就連根帶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碰上好運氣,一回也可搞個半斤八兩的,有了三斤二斤,小朋友們就火崩崩地到收購站去賣,買簿本鉛筆之類的是不用愁的,有時還能貼補一點家用,讓父母表揚一番:“有用了,會弄錢了!” 野芋頭學名半夏,多年生草本植物,喜蔭蔽和沙性土質環境,泰興東鄉適宜生長,果實個大、質堅、色白、粉性足,稱為“泰半夏”。根部入中藥后,有止咳祛痰、止吐的功效。上世紀五十年代,最高年份時全縣竟收了17萬多斤。據說城北岳橋的質量最好,其主要藥用成分鳥甙含量超出周邊地區三倍以上,制成藥品,在全國都是上乘的。東鄉“旱改水”后,大批野芋頭失去了生存的環境,現在在田埂溝邊偶爾可以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