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商賈篇
2010-01-28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打 會 打會,泰興民間也有稱之為“請會”的,是一種流傳在老百姓中的“集資”互助形式。特別是“大呼隆”的年代,“打會”為緩解部分民眾的緊張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不要說靠掙工分過日子的人家,即就是吃“硬卡”拿工資的“國家人員”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遇到大的支出便顯得無能為力。要想置一點小產業(yè),買點大件物品,或者生病住院,甚至婚喪喜慶等急著用錢時,往往束手無策。于是就出現了一人發(fā)起,糾合十數個人,請大家集資相助,以解決自己的燃眉之急,以后每月領取工資時再分期返還,這種集資方式就叫“打會”。 打會首先要有會頭,即召集人,由他負責會集十個、八個,最多十幾個人,大家必須是相互熟悉并相互比較信任的同事、朋友或左鄰右舍。每人每月出資三五元不等,不能多,多了就拿不出。頭一個月一般由會頭先拿錢支用,以后每月按各人的實際需要由會頭協調輪流拿錢,也可以拈鬮字的方式按號碼順序排列,在前在后相互都不計較,當最后一個人在最后一個月拿到會錢時,這個會就算自動結束。如果大家愿意就從頭再來,不愿意就拉倒。會頭責任還是比較大的,他每月必須向與會者收全“會費”并交給當月應得者,直到最后一個月方可自動卸任。也有自謙者認為自己組織能力不夠,又著急用錢,于是便請一個自己信得過的有能力的人出面當“會頭”籌資救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月工資最多就二、三十塊錢,按入會者每人每月5元錢計算,一個15人參加的會,一個月就可拿到75元了。75塊錢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能辦好多事情,“打會”這種民間集資形式過去確實發(fā)揮了一定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