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商賈篇
|
泰興的香期 香期,一般是指每年燒香集中的高峰期,也常有固定的祭祀、慶典等活動,稱為廟會。它起源于古代的社祭。據說古時候把祭土地神的祀禮、祀期等都叫“社”。不管大小,土地神也是神,有神就有廟,所以舊時不管莊大莊小,都是有土地廟的。有廟就有祭祀神的佛事,有佛事就有逛廟燒香的人,有逛廟燒香的就有商販來做買賣,春去秋來,年復一年,便逐漸形成了廟會集場。 因為要燒香會期,泰興人就稱其為香期,也有稱作香地的,不管是“香期”還是“香地”,反正是要敬香的,所以這香期大都在廟宇所在地區。據縣志載,泰興城鄉香期最多時達到130多處。后來廟逐步坍塌、拆除了,香火已絕,但商賈攤販、平民百姓沿襲舊例,屆期前往,便也傳承下來,成為沒有廟的香地了。香期的時間一般是廟宇的主神菩薩的誕生日或得道日。像每年六月十九(農歷)南沙鎮的路莊香期,據說就是為了紀念眼王菩薩的生日而設的;而同日縣城慶云寺的香期則是為了紀念觀世音成道而設;同時,縣域內的香期,有不少是為了紀念人們心目中的清官或為人民做過善事、帶來福祉的真實人物而設的。像明崇禎九年(1636年)靖江知縣陳涵輝,在靖江六年,多有建樹,特別是為協調靖泰接壤地區的民間糾紛作出了很大貢獻。靖泰人民均對他十分敬仰,分別建生祠、陳公堂,以資懷念,并形成了我市曲霞鎮的陳公堂香期;黃橋余家莊香期則是為了紀念帶領108莊農民抗橫巷“八大家”豬子捐、火燒震東市的領導人余學善而設的。泰興的香期一般集中在上半年尤其是麥收之前,因老百姓急需賣出剩余的農產品和各種手工制品,添置各種農具及生活必須品迎接夏收夏種。到了香期,男女老少均有趕集的習慣,所在地的百姓還要把至親好友請過來“趕香期”,舊時大姑娘小媳婦是不出閨門的,但趕香期卻不受約束,總是打扮得清清爽爽的來見見“世面”;就是不買不賣的人,也喜歡來趕趕熱潮,與親朋好友聚聚,飲上幾杯老燒酒,買點小玩具回去哄哄伢兒。所以說香期除了善男信女燒香拜佛外,也是一種全民性的物資交流。香期場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各種商品云集,成為民間人數最多、商品最全的交易市場。這樣,香期便成了民俗色彩濃厚的盛會。 香期,這一起源于農村的特殊購物活動在我市鄉鎮被很好地保存下來。到了“香期”這一天,各路客商四方趕來,貨物應有盡有,價格也比超市便宜很多。城市長大的朋友如果遇上“香期”,不妨去看看,感受一下民風民情,豈不快哉! 目前,我市香期主要有(按農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