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商賈篇
|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植樹造林,栽竹養花,泰興民間有許多良風美俗。泰興人栽樹的品種,尤以白果樹(銀杏)為最,因而被稱為“銀杏之鄉”。宣堡、根思、馬甸及沿江一帶,白果樹較東鄉更多。今全市境內已有定植白果樹650萬株,其中進入掛果期的有100萬株左右,樹齡在50年以上的達9.4萬株,年產白果4000至8000噸,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遠銷海內外。在宣堡鎮內,還建起了江淮綠色明珠———江蘇省銀杏森林群落公園。舊俗為了保護樹齡很大的名木,人們往往賦于一些迷信色彩,稱為“樹公公”、“樹娘娘”,說已成精顯靈,對其頂禮膜拜,逢年過節要貼紅紙、掛彩色絲線拜祭,祈求保佑平安,成為“風水樹”。在一些寺廟、祠堂、古跡勝地、墳園墓地、要道口等處,自古就有栽種風景樹的習俗。宣堡銀杏森林公園、老干部局大院、黃橋橫巷小學、元竹丁家莊等處,多有樹齡很高的白果樹,有的甚至相傳是劉伯溫所栽。這些風景古樹枝柯蒼勁,奇姿異態,樹冠開闊,根系盤錯,構成了泰興別具一格的景觀。 泰興人為什么喜歡種銀杏呢?據說與白根土和銀杏姑娘的傳說有關。相傳在遠古時代,白根土伴隨著白發瘸腳的老母親過日子。被財主奪去了僅有的二畝田后,只好靠捕魚摸蝦、采集野菜度日。一天,白根土正在采摘野菜,忽然一陣龍卷風襲來,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根土十分痛心,便將僅剩下的一棵小樹苗連根帶土挖回家栽在屋前,老母親也說他做了件大好事。此后,娘兒倆精心培育,幾年之后,這棵樹長得綠蔭覆地,十分招人喜愛。一天,根土挑野菜回家,正準備做飯,突然來了一位姑娘,進門叫媽,動手燒飯做菜。一查究,才得知姑娘名叫銀杏,住前面莊上,父母雙亡,無處投靠,見老媽媽無人照料,就過來幫忙了。母子倆高興地把銀杏留了下來,不久便與根土結婚成親,一家三口過得和和美美的。沒想到惡霸地主張老虎見銀杏長得漂亮,便于正月初一上門硬說根土欠他的債,要把銀杏搶去頂債。面對這突然的變故,銀杏深情地對根土說:“放心吧,我永遠是白家的人。今年秋天,我們在這棵樹下見……”當搶人的轎子剛抬到屋前檐下,老虎帶著爪牙正要動手時,晴天一聲霹靂,擊毀了花轎,張老虎被炸得粉身碎骨,一朵彩云騰起,銀杏姑娘立于云朵之上,脈脈含情,向著根土緩緩揮手而去。根土把對銀杏的無限思念都傾注在培植門前的這棵樹上。到了深秋的一天傍晚,突然門前光華四射,銀杏出現在樹下,向根土招手。根土急步上前,銀杏抱著又白又胖的兒子,送到根土手上,說:“根土,你看,這樹上是什么呀?”說罷就不見了。根土抬起頭只見滿樹金光耀眼,掛滿累累果實。根土摘了一顆,剝開一看,里面包著潔白的果子,四鄉八鄰都來看稀奇,都說白家樹上結了金果,就把果子叫作“白果”。人們望著根土抱著兒子,滿面紅光,一起向他和老太太恭賀。為了紀念銀杏姑娘,大家都稱她為銀杏仙子,也就稱這棵樹叫銀杏樹了。好奇的人們還你一顆,他一顆,帶回銀杏果,精心培植,于是相沿成習,泰興就成了銀杏之鄉。傳說歸傳說,泰興人對白果情有獨鐘,這是實實在在的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話說得也不假,過去白果要好多年才掛果。到植樹人的子孫手上才有收益,所以泰興人又稱其為“公孫樹”。 固然,民間栽樹也不僅是白果樹,各種樹木花草名目繁多。經濟型、觀賞型的皆有,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加上廣闊的大地上常年生長著茂密的莊稼,整個泰興真可謂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