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八節(jié)篇
|
六月十九吃冷面 姜堰和泰興等地的民間有個“六月十九吃冷面”的風俗。冷面,就是把煮熟的小刀面撈起后放進冷開水里面浸三兩分鐘,再撈出去水,拌上油鹽佐料或以蛋皮、蝦子、韭菜等制作的澆頭,吃起來清涼爽口,別有風味,這個風俗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泰興東北方有個羅塘鎮(zhèn)(即今姜堰),鎮(zhèn)上有個大財主,盤剝老百姓的鬼點子特別多,大秤進,小秤出,篩揚揀選,無所不及。五月里新麥一登場,他立即收租。佃農(nóng)租谷一交,就所剩無幾了。一進六月,鍋上沒糧,灶下沒草,吃了上頓沒下頓,日子十分難過,就不得不向大財主借糧。大財主六月放糧,黃豆場一過,借一還二,窮苦百姓啞巴吃黃連,有苦沒處說。 為了對付大財主的盤剝,有一年,四鄉(xiāng)百姓商量好,一天省一把,大家克勤克儉,相互幫助,齊心不向財主借糧。轉眼五月到了,新麥進了倉,大財主就派家丁天天向麥子上灑水,等著農(nóng)戶來借糧。可是今年一直等到六月十四,還沒有一個人來借糧。財主慌了,就派狗腿子竄到各村去觀察動靜,打聽是怎么回事。狗腿子們一口氣奔跑了三十六個村莊,只見家家煙囪冒煙,人們面帶微笑,一點也看不出饑餓的樣子。回來一說,財主摸著胡子嗨嗨笑道:“要不了五天,窮鬼們是要上門來的!” 一晃五天到了,這天正是六月十九,財主的夾心斗、哭喪秤都準備好了,等著老百姓來借糧。等啊,等啊,老半天也不見一個人影兒。這下老財主可慌了,忙叫家丁用車子推著他,打著陽傘,到鄉(xiāng)村去看個究竟。誰知他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捧著大碗,有的坐在大樹下,有的坐在家門口,一邊乘涼,一邊吃冷面,其樂融融。老財主氣得兩眼直豎,加之天氣熱,令他直喘粗氣,渾身上下被汗水浸得濕淋淋的。回到家打開倉門一看,完了,堆積如山的新麥被灑上的水一泡,全都發(fā)了霉,發(fā)了黑,漲得打了餅,有的還出了芽,老財主又氣又急,竟兩眼一翻,倒在地上不動了。 大財主家忙著開喪,十里八鄉(xiāng)的老百姓無不歡呼雀躍,拍手稱快。從那以后,每年六月十九,家家戶戶都吃冷面來紀念他們“罷借”的成功,漸漸形成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