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 令 俗 語
舊時的民間都以農歷計時日,曉得陽歷的農耕百姓并不多。過年打年貨,買一兩幅年畫回來“裝飾”一下是有的,但不少農人連扁擔大的“一”字都不認識,所以連“皇歷”(歷書)也不買,計時日也只是扳扳指頭算算,望望月圓月缺。他們主要靠二十四個節氣來安排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不象今日,文化翻身了,在外面工作的人多了,他們大多以陽歷、以星期來計時日、安排工作,偶爾談到“今天農歷是幾時”,往往摸不著頭腦,愣上老半天。而鄉村的老頭老太對農歷幾時則比吃文化飯的公家人記得更清楚些,所以日常生活中出現“陰差陽錯”倒是常有的事。
人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通過長期觀察天象、物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許多掌握天氣、時令變化規律的俗語,形象生動,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精深的哲理,在民間世代相傳。現按農歷正月初一到大年除夕時間順序,選摘部分與節令、農時、天氣等相關的俗語于后。
正月初一拜年,總是好聽的
高燈圓子落燈面,今年吃了望明年
正月半送門神,遲晏半個月
春焐秋凍
一年之計在于春
打了春,赤腳奔
春霧雨,夏霧晴,秋霧涼風冬霧雪
春風裂石頭,不戴帽子裂額頭
春東風,雨祖宗
驚蟄雨一場,四十九天沒太陽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二月二,家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
二月初八吃凍狗肉
清明清明,又清又明
清明要明,谷雨要雨
清明到,麥叫叫
清明凍小鬼
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
早燒清明晚燒冬,七月半等不到吃日中
三月里菜花黃,四月里麥登場
三月里的蛋,好當飯
三月里的螺,抵只鵝
三月三,家雀兒野雀兒總生蛋
立夏十,當頭勒
立夏吃蛋,百病消散
立夏兩邊豆
夏至日長,冬至日短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夏至難碰端午節,百年難逢歲交春
小暑到大暑,熱得沒處躲
時梅天,蓑衣斗篷不離肩
六月六,洗白肉
六月六,吃口焦屑長塊肉
六月里出門帶寒衣
六月里傷風真傷風
千金難買六月瀉
處暑蘿卜白露菜
白露種,寒露栽,小雪挑腌菜
七月里觀巧云
七月半,山芋芋頭劚上來觀,八月半,吃掉一大半
秋天無雨北風多,起到南風是雨窠
吃了重陽糕,就把晚茶撂
九月里南風一天半,十月里南風等不到暗
寒露蠶豆霜降麥
霜降小麥好穿針
冬前三鋪雪,莊家穩似鐵
冬堊金,春堊銀,過了清明不值錢
過了冬(冬至),一天長一鐘;過了年,一天長一弦
三九四九,相攏不出手
立冬種晚麥,小雪住犁耙
冬至大似年
臘七臘八,凍煞雞鴨
灶家老爺上天,有句說句
三十夜死老母雞,打岔
三十夜煨大腸,越煨越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