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起居篇
|
五味調和百味香 舊時泰興的餐飲飯店除城內的劉咸和、復興園、豐盛樓、翠春和,黃橋的趙義興、王德勝、美味鮮等規模較大外,余多為小吃攤點,設施簡陋,俗稱“吃食店”,全天營業,還有夜市服務,隨到隨吃。有的還串街走巷,流動叫賣。不少風味小吃,價廉味美,很受群眾歡迎。后餐飲業不斷發展,除供應大眾化菜點之外,還增加了許多中高檔品種。一些傳統特色菜點,如松鼠桂魚、冰糖扒蹄、雞澆魚澆、蟹黃湯包、鱖魚燒羊肉、裙邊燒蹄筋等,各具風味。黃橋燒餅在戰爭年代發揮了特殊作用,名揚天下,后來注重產品質量,改進操作技藝,增加花式品種,今已風靡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中華名小吃”。現將泰興的部分名菜名點略作介紹。 春 拌 春拌是迎春宴飲中的一道菜肴。多以冬筍片、大蝦、精肉絲、蛋皮、金針菇、面筋、木耳、黃花菜、粉皮、螺螺頭、茨菇、韭黃、姜絲等作原料。制作時,區別菜料的生、熟、嫩、老,下鍋拌炒,做到調味適宜,火候得當。熟后裝盆,淋以香油,灑以椒面,五味調和,諸色紛呈,清淡爽口,色香宜人,是雅俗共賞的民間傳統佳肴。 刀魚羹 刀魚是長江的名貴魚種,過了正月半上市,至清明接近罷市,一般多系清蒸。制作魚羹時則先將刀魚洗凈打鱗,逐條排釘于鍋蓋中部,鍋內放水,扣一篾制小竹簍,簍下置一大盆,蓋上釜冠,大火燒煮,幾滾之后,魚肉全部離骨脫落盆內,揀去魚芒魚刺后,連原湯入鍋加佐料,稍煮后勾微芡加味精而成,味鮮色白,嫩勝魚圓,為泰興名菜。 燒、蒸鰣魚 鰣魚為名貴魚種。紅燒鰣魚時,遲魚后去內臟不打鱗,洗凈,下油鍋微煸,加佐料紅燒,一般以青蠶豆瓣配之。清蒸鰣魚去內臟并打下鱗片,魚鱗另置,與魚同時洗凈,上盆加佐料,不用配頭,將鱗置魚兩旁,上籠蒸熟,肉質細膩,肥嫩可口,其鮮味異于常魚,為席上珍品。 夏水湯 一般農歷五月上市,常伴以馬酵饅頭共食之。主料為單背(黃鱔的背部)、脆長魚(炸過的去骨黃鱔)、大蝦子等,加佐料燒湯,數滾后投入蛋清,勾芡加椒面即成。單背軟腴,脆魚酥松,湯味鮮美,十分可口。 蟹黃砧肉 又稱蟹黃獅子頭。以五花豬肉砧細,剝剔蟹肉,與蟹黃分開置放,砧肉與蟹肉加佐料拌勻,用少量扁豆或青菜頭相煸襯底,抓成肉圓平放,將蟹黃勻置于每個肉圓之上,先大火收身,后文火燜燉,成熟上碗,色香味形俱佳。 冰糖扒蹄 以帶皮蹄膀,修切成以瘦為主、肥瘦兼有的約4寸見方大塊,然后下鍋水煮,打沫去污,煸后輔以佐料,文火燜燒至六成熟,以優質冰糖受膏。上席時,形不倒角,色彩明亮,肥者油而不膩,瘦者入口即酥,甜中帶咸,口味雖重,食之不厭。 鱖魚燒羊肉 鱖魚,又稱桂魚,泰興人俗稱“季烏子”。肉質嫩軟,通常多以醋溜后紅燒、清蒸。初冬羊肉見市后,魚、羊相遇為“鮮”,招徠顧客,盆中或魚與羊并列,或以羊肉覆蓋魚身(露頭尾)。由于烹調技術獨特,鮮、腥膻轉化,其味相互滲透,魚鮮肉爛,味道鮮美。 宣堡小餛飩 1948年,宣堡人趙鴻福(趙鍋子)經營飲食小吃,經過40多年的反復實踐,在手工制皮、餡心配料、下鍋暴沖等方面創造出自己的特色。經他制作的餛飩,味美、鮮嫩、可口,遠近聞名,成為招待佳賓的特色食品。制作程序分為:制皮、制餡、包餡、下湯鍋、出鍋。 桂香糖 是風味獨特、享有盛譽的名點,已有300多年的生產歷史。系選用生仁、芝麻、桂花、白糖、飴糖等原料精制而成,有“三香”(桂花香、生仁香、芝麻香)和皮脆心酥的特點,既是老少咸宜的糕點,又是饋贈親友的上乘禮品。 大爐餅 每年正月初十左右見市,選用精良面粉、鮮肥板油、花油渣、赤豆沙、去皮純白芝麻、米蔥等。成熟后餅面芝麻嫩黃油亮,餅底酥而不硬。食用時,咸的蔥油飄香,油而不膩;甜的豆沙細軟,糯而爽口,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維揚佳點。 復燒餅 復燒餅皮兒薄,餡兒好,如火候適中,則黃而不焦,香氣撲鼻。它是由攤燒餅演變而成。在薄薄的面皮上灑上一層可口的餡兒,對折復合后,放到鍋內煎熟,故稱“復燒餅”。復燒餅在泰興至少有上百年歷史,現在技藝日臻完善,名聲遠揚,“粯子粥,復燒餅”,成為令人向往的美食。 攤燒餅 為泰興民間大眾化食品,一般作為早點、晚茶等。將面粉調成糊狀,鐵鍋燒燙,灑以香油搽鍋后,即將面糊環繞倒入鍋內,迅速以鏟貼鍋搨平,一兩分鐘即熟,再搨以蔥花、香油、雞蛋等,可以手拎餅離鍋,置于盆內,黃亮亮,香噴噴,脆崩崩,令人食之不厭。 薄荷餅 是久負盛名、風味獨特的農家小吃,以肉糜、蝦米等作餡,上下夾以兩片鮮嫩的薄荷葉,涂過面糊之后以筷搛入油鍋中煎,煎好一面后再煎另一面,一般蟹殼大小,金黃油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食之令人口齒留香,雋永綿長,特殊薄荷香味更令人心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