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起居篇
|
吃飯要上“規矩” 泰興人重禮節講禮儀。老祖宗傳下了許多待人的禮節,至今我們在飯前常說的一句“吃飯要上規矩”就是一例。這些不成文的規矩約定俗成,主要靠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得以傳承。 舊時,一般大戶人家請客,在此之前數日就要“下帖子”,與今天的“請柬”意思相同;平民百姓則預先多以口頭相邀,先約后請。請客飲酒的時間一般安排在中午、晚上。“請客望客至”,有約無請屬于不禮貌,客人也不會來。客人到了,主人應該到大門外迎候,寒暄接待,引領客人入座。落座之后,主人應及時送一杯茶到客人面前,熱情地道一聲“請用茶”。倒茶時,不能把杯子倒得太滿,此所謂“酒滿斟,茶半杯”之說,以示客氣,否則就是不禮貌了。客人正式落座稱為“上臺子”。舊時,宴席餐桌的擺放,客人的主次、等第諸方面,也有“規矩”,稍有疏忽就會引起“失禮”的糾紛,給人帶來或大或小的不快。桌面由若干塊長條形木板組合而成,木板的橫邊兩側無板縫沖人的一面俗稱為“大面”,是“主面”;木板的豎縫兩頭有板縫沖人,俗稱“小面”,是次面。坐大面的是主客,坐小面的身份稍次。泰興民房建造大門朝南,接受陽光最多、時間最長的是朝南的方向。因此在表現主賓關系時,坐北朝南的位置為上座或稱主座,客人要自覺避座。有時主人主動先坐下座,讓客人坐上座,則表示謙遜敬客。家庭成員同桌進餐,上座一般總是讓給長輩。 客人入座,以左為上,同一張桌、同一面均以左為上,右為次,層次復雜而分明,須嚴格區分輩份(人小禮份大,老爹坐欄車)、身份和年齡,年長尊貴的要坐在首位,依次排列。朝南靠左為首席,靠右為次席,朝北左為三,右為四,朝東左為五,右為六,朝西左為七,右為八。如今,人們雖不似“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那樣嚴格,但“尊老敬長”之風仍為人們所共識。 舊時,圓桌在民間少見。方桌桌面四面鑲寬邊框、四側雕有“八仙過海”等圖案的桌子,泰興人稱為“八仙臺子”或“八仙桌子”,是傳統而普遍的宴席用桌;不加寬邊框、沒有雕花的不及八仙桌“雅氣正統”,但“規矩”則與八仙桌相同。八仙桌常規坐八人,如客人超過八人,在12人以內,可坐于四角處,俗稱“掛角”;如全席只有六人,那坐席就有講究,相對兩面不可各坐2人,必須合角的兩面各坐二人,否則就稱為“烏龜臺子”,這是忌諱的。現在無論城鄉,飯館、單位食堂,多以圓桌作為宴桌,就坐大致沿襲舊俗,“圓桌無大小”,靈活性較大,加至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除“尊老敬長”之外,其他方面也就逐漸簡化了。 為客人斟酒,除有專門的司酒外,席中斟酒由次要的客人或掛角者負責,態度要莊重嚴謹,謙恭大方,不可嬉笑,以防發生涎涕之誤;從首位斟起,嚴格按座次順序進行,要注意一手執壺(瓶),一手護壺(瓶),以示恭敬;另外要注意的是酒要滿斟,切忌反手斟酒(即以壺〈瓶〉口向手背方向),這是對客人的極不尊敬,容易引起不愉快。 斟酒之后,宴席正式開始。這時,主人或主人的代表必須起立,向各位賓客敬酒,啟動筷子。使用筷子的禮節很重,是吃飯規矩中的重要一環。宴席上只有主人先執筷比劃示意各位別客氣,客人方可動筷,否則被視為失禮之舉。有人總結了用筷八忌,為:一忌迷筷,東戳西挾,滿桌選擇;二忌翻筷,以筷翻挖,菜底揀食;三忌刺筷,挾菜不住,改之以刺;四忌涮筷,以筷攪湯,左右撈菜;五忌舔筷,放筷于口,吮吸舐舔;六忌剔筷,以筷作簽,入嘴剔牙;七忌響筷,以筷敲盆,叮當作響;八忌插筷,筷如雙柱,直接碗中。如有犯忌,會被人認為沒家教,不文明。另外還要注意客人的筷子要整齊,不要一長一短;不能用雙色筷等,這些“規矩”其中有一定科學性,直至現在仍然為人們所傳襲。 客人一般只吃盤中自己一面的菜,不能把筷子伸到別人面前去搛;切切不可將自己滿意的菜盆拖到自己面前;席中應相互敬酒,相互尊重,不可大呼小叫,當眾吐痰、剔牙等,以失體面。餐畢,客人一般不要隨意離席,要把筷子擱在碗上(漁民不在此列),待全桌結席一起離座;如需先離席,則雙手秉筷,起立向各位致意,說“各位慢請,失陪了”等語;主人則“奉陪到底”,需待全桌的客人吃完方可放下碗筷,切不可先丟碗筷,以免有催食、吝嗇之嫌,否則就“得罪人”了。宴席的最后環節是送客。此時主人必須在大門外向客人一一表示“請包涵”,客人亦回答“請留步”之語。至此,“請客吃飯”全部程序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