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喪喜慶篇
|
八月初二張媒人 八月初二張媒人,是泰興民間約定俗成的規矩。張者,請也。進入八月,請媒人到家議定兒子婚事的具體事宜,是做父母的一件大事。媒人一“張”,等于宣布今年要把媳婦帶過門,明年就打算抱孫子了。 張媒人的同時,要把宗族內各位尊公族長、叔叔伯伯及七姑八姨,特別是舅舅,莊上的頭面人物,所有親朋好友請上門喝酒,時間在農歷八月初一的晚上。屆時,家里屋外,燈光通明;親戚四圍、高朋滿座,歡聲笑語,不絕于耳。雖然全家忙得不亦樂乎,但笑意總是寫在臉上抹也抹不掉。家里又要添丁進口了,怎么能不高興呢?第二天一早,還得再把媒人請來。早點過后,就拜托她們去親家通氣了:“今年要帶人了,請去跟親家多多美言。”做媒的也有拿班做腔的:“我們去說說看,不能包一說就同意”。第一次上門來說,女方一般是不同意的,“伢兒還小咧,又不是在家等急了,哪能一說就帶呢”;蛘哒f在家一年要多忙多少財富,或者說今年嫁妝來不及準備等等,明年再說吧。媒人這樣反復幾次,女方終于松口了。做長輩的曉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擋也擋不住,不是說女大不中留么,過分留沒得多少好處。說的那些“理由”不過是托辭,目的是要給足面子,為多爭些財禮造些輿論。經過反復商量,要多還少,把財禮講好,就盡管放心找瞎子“觀日子”了。 會帶媳婦帶家來種田,不會帶的帶家來過年。泰興人“會”帶的好象不多,麥場前、稻場前絕少有人家“帶新娘子”,而“不會”帶的卻多得很,總是秋熟場后過了種麥場,人們就忙碌地來,親眷朋友也得工夫來幫忙。從確定結婚到正式舉行婚禮,總不過個把兩個月時間,男女雙方都夠忙的,相比較而言,女方比男方還要更忙一些。 男方忙,主要是忙“票子”,按“規定”時間把財禮錢請媒人送過去,另外要辦好新房、新床,搞好家里的環境衛生等。到時候忙著租轎子,招待客人,倒也不太緊張。而女方第一要忙新娘子的衣裳,從里到外,從頭到腳,這么幾天,要趕制若干件,必定要請“裁衣”;新娘子自己不好動手,被人看見了,會說她“熬不住了,生怕點趕不上出門了!”請“裁衣”做衣裳除工資外還得給“喜錢”,這樣就會更當心,他就會一根線做到頭,中途不會斷,不會“倒針”,線上不打結。否則會帶來“斷弦”、“疙疙瘩瘩”等不順心的事,影響姑娘一輩子。第二是忙嫁妝,這主要是父親的事。大的硬器家伙,櫥呀、柜呀、桌呀、杌呀、面盆馬子(馬桶)等等。既要買料作,又要找木匠、箍桶匠、找雕匠、漆匠,買這樣,買那樣,真是忙不過來;做媽媽的還要考慮床上的多種用品,是“四鋪四蓋”還是“兩鋪兩蓋”、夏布帳子怎么做,是什么尺寸,請誰到女婿家去量床。梳妝臺上的各種用品,其它各式各樣的陪嫁品,連針線匾子以及匾中的針、線、尺、剪、針箍子等和銅盆爐子等都要列入計劃,真是數也數不清。時間緊,任務重,沒辦法只好請叔叔、伯伯、姑姑、奶奶來幫忙了。待到辦得差不多了,“好日”(結婚正日)也就到了,等不得喘口氣,又要開始忙著招待客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