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喪喜慶篇
|
回 門 按“大三朝”的規矩,回門是在結婚的第三天。是日,小兩口兒打扮得漂漂亮亮,帶著拜見岳父岳母、岳家至親家族長者的禮品,輕松愉快地上路了。小伙子是正式做女婿后第一次去拜見丈人丈母,心情自然激動不已;而新娘子是成為“別人家的人”后第一次回家,心中固然十分高興。 新女婿第一次上門,丈人丈母自然喜笑顏開。彬彬有禮的女婿到來之后,將受到盛情款待。第一是吃茶,所謂“吃茶”,并不是單單“吃點茶水”,而是蛋茶,配以包子、小燒餅及京棗、桃酥等各種茶食,滿滿一桌子。做女婿的不能狼吞虎咽,只能是文而雅之,象征性地吃一點。如果真來一個“風卷殘云”,就是豬八戒也是吃不消的。先在丈人家,再到叔丈人家,再到其他與丈人緊門房的親戚家,這也是熟悉岳家親族的過程。中午,岳家早已準備好豐盛的酒宴,請了至親好友、莊上德高望重的賢達來陪新女婿。特別是丈母娘,忙得樂顛顛的,一改前日晚上的心酸之情。不是說“丈母見女婿,拿刀殺母雞”么。陪新女婿的酒宴十分隆重,顯得熱烈而穩重,大家相互十分客氣,一般沒有多少人跟女婿“較酒”的。新女婿會象征性地一一敬酒,符合“優生”則不飲酒的“規矩”。接著多是丈人或舅子領著“叫人”,這一來就立即擴大了新女婿的交際領域,下次再來遇到就不會不熟識了。 新婚一個月內,新娘子房不作興空房。回門之日,丈人丈母便早早安排酒肴,讓姑娘女婿吃了晚飯好回家。一是因為娘家不可留宿,必須讓他們度“蜜月”,二是還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回門的姑娘女婿不應摸黑動腳回家,到家時必須看見自家的煙囪,究其原因,過來人總是明白的。 至“回門”禮儀結束,整個婚禮便告一段落。不過人說,養個丫頭幾十年不太平,也是有道理的。姑娘出門了,嘴上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實際上姑娘也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豈有“潑出去的水”之理。不去說以后生孩子等等的事,就是眼下,還有三件事做娘的要破費。一是“送年禮”,就是姑娘出嫁當年春節之前,娘家要備好包括饅頭、炒花生在內的“年禮”送給姑娘,送禮去,親家肯定要熱情接待,相聚喝上幾杯;二是次年端午之前要給姑娘女婿送“端午禮”。這項禮的內容包括姑娘女婿的夏衣、涼帽陽傘、涼席、涼匾、粽子等等,具體視經濟情況而定;第三是叫“送生日”。做娘的必須在姑娘生日這天到親家“送生日”,又得備上衣帽鞋襪、束腰裙、糕粽團圓長壽面來賀生日,并跟親家母說清楚,今天是來交生日的,“拜請”以后不能忘記等等。親家相聚,固然又是一頓美酒,喝得熏熏的,好不樂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