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05-20 09:38:32農村信息化:今年沖刺“最后一米”
- 2008-05-19 08:57:26泰興“1號窗口”建到鄉鎮
- 2008-05-17 10:56:20《泰興“陳長玉”病倒滬上馬路》續老人家屬已找到
- 2008-05-16 09:12:57廣福村有了“村民提問欄”
- 2008-05-16 08:22:12抗震救災,我們在現場
- 2008-05-16 08:15:52我市首批急救人員昨赴川
- 2008-05-16 08:14:25印達:生態美景入畫來 兩年投入480萬,吸引蘇南參觀取經者5000余人
- 2008-05-15 09:15:28辛苦三載輯集《泰興民俗風情》
- 2008-05-15 08:55:47柳雨生:義務擺渡13年
- 2008-05-14 10:24:44女學生為救母輟學打工 眾師生感其情伸出援手
- 2008-05-14 10:22:14泰興學生也有交通記分卡
- 2008-05-14 10:17:21泰興勞務派遣有新招
- 2008-05-13 09:34:26泰興一老人收集200多張奧運郵票
去年,我市農村有線電話用戶達96.5萬戶,農村家庭電話普及率達90%,農村互聯網用戶達10.9萬戶,包括小靈通在內的農村移動電話已達127.8萬部,農村有線電視用戶達到73.12萬戶,實現了從“...[詳細]
本報訊(記者 朱敏麗)今后,泰興黃橋老區的老百姓能在家門口給車上牌辦照了。日前,該市首家鄉鎮車管所“1號窗口”在黃橋鎮正式投入使用。 據了解,該市車管所“1號窗口”,主...[詳細]
本報訊(記者 楊麗)5月15日,經過多方努力,本報5月9日《泰興“陳長玉”病倒滬上馬路,松江救助站急尋老人家屬》報道中的老人終于與家人團聚。老人不叫陳長玉,而叫葉謝堂。 4...[詳細]
新華報業網訊 5月7日早晨,泰興市蔣華鎮廣福村朝西組村民封伯群來到村委會大院內的“村務公開欄”前,在看了公開欄內關于河道清淤的內容后,鄭重地在“提問欄”內寫下了一個新問題:河...[詳細]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 四川汶川強震災情牽動著泰州人民的心。我市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踴躍向災區捐款的同時,一部分泰州人正日夜兼程千里飛馳奔赴抗震救災現場救援,還有...[詳細]
本報訊 (記者劉峰 特約記者朱堯)昨天上午8時,我市首批6名急救人員奔赴四川地震災區參與救災。 這6名急救人員中,2人來自泰州市人民醫院,其他4人來自靖江、泰興、興化、姜堰四個...[詳細]
本報訊( 通訊員 張軍 常斌 記者 國梁)近日,地處蘇中的泰興市曲霞鎮印達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的70多名鎮村干部。身處綠樹成陰、碧水環繞的村莊,品嘗農...[詳細]
本報訊 (記者姚翔)“興趣加責任感,堅持了3年,總算把泰興的民俗風情收集整理,編輯出來了。”呂耕樵說。 呂耕樵今年64歲,曾長期在泰興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由于工作地點的變動...[詳細]
本報訊 (記者周書卉)如泰運河穿過泰興市的溪橋鎮和劉陳鎮,58歲的柳雨生在溪橋鎮華莊村渡口免費服務鄉鄰13年。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渡口時,柳雨生正在送一位老人到河對岸。“站...[詳細]
母親遭遇車禍,至今昏迷不醒;女兒為籌集醫藥費,輟學打工。學校師生得知后,主動向其伸出援手。 家住泰興市大生鎮的小霞,是泰州技師學院的學生,品學兼優。父親在外打工。在家里,...[詳細]
本報訊 (記者程越華 通訊員顧根榮 黃曲斌)連日來,泰興城區各中小學學生頭上都戴了一頂小紅帽,胸前多了一枚特殊的記分卡。這是該市開展的“迎奧運安全出行,爭做文明交通小天使”活...[詳細]
本報訊 (記者邱駿)日前,泰興市黃橋鎮孫家巷居民趙娜接到《勞務派遣通知單》,讓她盡快到南京碼也科技泰州分公司報到。 據了解,為解決外地用工企業面試職工的種種不便,泰興市勞...[詳細]
本報訊(記者 楊麗)你知道哪一屆奧運會發行的郵品最多嗎?你知道前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奧運郵票是什么樣的嗎?泰興市趙明飛老人的郵票藏品里都有答案。 記者走進泰興城區趙明飛老人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