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姚翔)“興趣加責任感,堅持了3年,總算把泰興的民俗風情收集整理,編輯出來了。”呂耕樵說。 呂耕樵今年64歲,曾長期在泰興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由于工作地點的變動,他對泰興方言俗語漸漸產生了興趣。2001年退休后,他用兩年時間廣泛搜集,于2003年出版了《泰興方言俗語拾零》。 “我覺得,方言俗語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搜集整理方言,挖掘其豐厚的文化內涵,讓良風美俗傳承下去,也是教書育人者的責任。”呂耕樵在談到他為何專注于泰興民俗風情時這樣說。 這本書雖然只有22萬字,但呂耕樵為收集資料寫的日記、筆記和手稿有上百萬字。為了寫“說鴿子”,呂耕樵經常一大早就騎自行車下鄉,看到哪家嫁娶或是上梁蓋房便停下來,等著匠人們“說鴿子”,一一記下。終究年齡大了,他有時記不完整,等匠人說完得了喜錢后,還要走上前去,請他們再復述一遍。記錄完整了,他才如獲至寶地回家。 “棒頭人兒戲”,又稱泰興木偶戲,大約在200年前由安徽傳入泰興。呂耕樵多次拜訪劇團,先看戲,再和演員們聊天,從中了解、記錄有關劇目中涉及到的泰興民俗風情的內容。 呂耕樵白天在外走訪,晚上整理,常忙到凌晨兩三點鐘。他的兒子呂曉文看到父親很辛苦,主動承擔了書稿的資料整理和電腦錄入,還撰寫了書中一小部分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