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農村有線電話用戶達96.5萬戶,農村家庭電話普及率達90%,農村互聯網用戶達10.9萬戶,包括小靈通在內的農村移動電話已達127.8萬部,農村有線電視用戶達到73.12萬戶,實現了從“村村通電話”到“村村通寬帶”,從“家家有電話”到“家家有手機”的重大突破。
去年,我市新建農村交換點近500個,消滅了農村地區所有寬帶盲區。當運營商把機房建到了村委會,寬帶拉到了村口,隨之而來的是 “最后一米 ” 的問題——如何把寬帶接入農民家中。據了解,今年,我市農村信息化工作將全力沖刺 “最后一米”。
農民的“信息化生活” 5月17日雖然是星期六,劉炳春還是和往常一樣,準時在早上8點打開電腦,撥號上網,開始瀏覽各種農業網站。 劉炳春是泰興市宣堡鎮孔橋村的一名會計,他說,宣堡擁有“天下銀杏第一鎮”的美稱。在八九年以前,銀杏讓這里的果農嘗到了不小的甜頭,于是家家戶戶都將農田種上了銀杏樹。這幾年的銀杏樹也都陸續掛果。然而,近年來銀杏的出路卻成了鄉親們頭疼的事——不僅價格低,而且出售難。 “我很想為大伙辦點事情,就經常上網查找銀杏供求信息,及時反饋給鄉親,讓他們的銀杏能賣個好價錢!眲⒈航榻B說,他們村管營組吳燈才有7棵銀杏樹,去年打了1900多斤銀杏,到本地市場一打聽價格,每斤只有6元多。我到網上一查,有客商給出的價格是每斤9元。他高興得不得了,可以多賣5700多元。同時,顧春芳家打了1200多斤,管云麗家打了500多斤,再加上其他幾戶人家的,共有三四噸銀杏,“就這一條信息,為果農多掙了兩萬多元! 首戰告捷,劉炳春的名聲在村民中叫響了,大家都知道了因特網是個好東西,一遇到難題,就有人找上門來,請他幫著通過上網來解決。
劉炳春所在村組有個叫李如才的,在家里加工繩網帶,全家人都在為銷路發愁。 劉炳春說,“李如才知道了我對網絡比較了解,找我來看看能不能幫上忙。我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幫他在網上注冊了域名,在網站上開設了留言簿,留了電子信箱。也在百度、google上做了宣傳。沒過幾天,就有100多個客戶和他聯系了,樂得他逢人便說網絡是個好東西! 和劉炳春一樣,因為信息化而改變了生活的,還有高港區口岸街道王營村的鄉親們。去年,王營村建成高港區第一個村綜合信息服務點,將村里用于黨員教育的電視機接入視頻點播平臺,添置一臺數碼攝像機、一臺筆記本電腦,加上原有三臺電腦,全部連接互聯網,并招聘了一名計算機專業人員擔任信息服務點的專職管理員。 有了這些先進設備,王營村的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村村支部書記戚永生介紹說,過去村里遇到特殊情況需要臨時召開會議,往往因為人員散在各處,通知費時費力,遇到幾個同志離村辦事無法趕回,會就開不起來,F在使用“會易通”后,不管村里哪個干部身在何處,只要帶了通信工具,人不回來也可以參加會議。 現在,王營村的鄉親們習慣了用電話聊家常,而不是向以前那樣四處串門。去年,“王營村電話鄉親網”建立了,全村680戶電信固定電話和800多部小靈通全部加入,實現了全村范圍內互相通話的全免費。 王營村的養鵝大戶楊軍,以前買苗鵝、賣肉鵝都只限于泰州及周邊城市,今年楊軍從信息服務點獲知,四川隆昌的苗鵝價格比泰州每只便宜3元錢,跟對方一聯系,2萬只苗鵝省了6萬元。 過去楊軍銷售肉鵝,全靠個人跑市場、找客戶,既耗時間人又辛苦,銷售量老是上不去,現在他通過在網上發布銷售信息,外地有需求的客戶主動與他聯系。現在他養的鵝已經銷到了揚州、蘇州等地。通過網絡銷往外地鵝的價格,要比本地貴3至7角錢一斤,不僅降低了銷售成本,還提高了銷售價格。他的養鵝規模也由以前的幾百只擴大到了現在的2萬余只,變成了真正的養鵝大戶。 “最后一米”存在三大問題
市信息產業局局長葛崇烈說,“最后一米”并不僅僅限于將寬帶接進農戶家,這里面還包含著更多具體的工作,家家都上網,并不代表就是“信息化”。 的確,雖說互聯網上的信息最為豐富,也最易查詢,但是,是否給農民一臺接上互聯網的電腦,農民就實現了信息化呢? 高港區口岸街道農民江慶余說,他雖然參加了街道組織的電腦知識培訓,掌握了一定的上網知識,但也只曉得電腦的基本操作,瀏覽的網頁也是技術人員為他收藏的一些網站,至于如何查找其他網站、利用搜索工具查找有用信息則不知從何下手。由于電腦技術知識的缺乏,導致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較低、范圍較小。 海陵區九龍鎮農民劉惠芳今年30歲,對電腦技術相對熟知。她告訴記者,經常瀏覽全國、省內外的一些農業信息網站,感到這些網站的內容存在不少問題:很多網站在發布信息時只是簡單的幾句話,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準確;內容過時,農業網站過時的信息較多,缺乏第一手信息和第一時刻發布的信息,不能實現信息的及時更新;在內容上宣傳本地農業、宣傳服務消息的信息較多,而指導經營者生產營銷、真正適用于農業的信息太少;還有,很多網站只是提供簡單的文字信息,而農民最容易接受的則是講解和演示等視頻。 許多家里有電腦的農戶都說,由于自己缺乏電腦知識,經常會操作失誤,導致電腦故障。自己又維修不了,電腦維修員又大多在縣城,維修非常不方便。 葛崇烈說,目前,我市農村信息化工作還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應用水平有待提高。經濟發達鎮村整體應用水平較高,而多數鎮村尚處于起步階段,應用面還不夠廣;二是應用成效不夠明顯,信息技術的潛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一些涉農網站更新不夠及時;三是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上,也存在網上轉抄信息多、本地特色信息少等問題!斑@些問題就是我們‘最后一米’所要解決的重點。” 讓農民用得上用得起
葛崇烈介紹,當前農村家庭計算機尚未普及,相當部分農民特別是年紀較大的農民,還不具備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技能。因此,首先要加強綜合信息服務站(點)建設:一是要通過站(點)這個載體為農民提供有效信息服務,要讓沒有電腦的農民家庭和不會操作電腦的農民,能夠就近、方便地獲取有效信息、發布相關信息;二是通過站(點)的有效信息服務,讓農民嘗到信息致富甜頭,推動農民學習掌握上網技術,推動農民家庭購買電腦,掌握通過信息獲取致富技術知識,通過信息捕捉商機致富,通過信息規避市場風險。 同時,通過整合全市現有五大涉農信息平臺,建設“泰州市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村基層干部提供農業產業政策咨詢、產業動態等信息;為養殖大戶提供農副產品市場價格信息,提供各種特種養殖產品疾病查詢、診治方法,幫助他們發布查找市場供求信息;為種植大戶提供糧食市場行情、農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提供各種農業生產新技術,利用網上農業資源指導基層農業生產;為農村科技人員提供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動態;為農民群眾展示科技興農、信息興農的典型,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撐。 此外,研究農民的信息需求,加大涉農信息資源開發力度,拓寬信息采集渠道,為農民群眾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涉農信息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農民群眾的信息需求。 葛崇烈介紹說,今年,廣電、電信部門將制定特殊資費政策,向農村、農民用戶傾斜,降低農村信息化門檻,讓農民用得上、用得起。 本報記者 邱 駿 高裕明 實習生 馬 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