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體常
|
莫道桑榆晚 這是一位老人和鋼鐵的傳奇。 吳體常,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用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在冰冷堅硬的鋼鐵機械中,澆灌出絢麗的科技之花,不僅成為泰興的驕傲,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2010年1月11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勝利閉幕,由吳體常教授主持研發的 “節能環保型球團鏈篦機關鍵制造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元月29日下午,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親自授予宏大特鋼總工程師、72歲的吳體常教授“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并頒發獎金20萬元。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我市對企業科技人才的最高獎勵。 吳教授曾經說過:“我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我的畢生所學,轉化為科學的生產力,為我的祖國,為我的第二故鄉----泰興,做一點微薄的貢獻。”如今,握住市領導溫暖的雙手,想起千百個不眠之夜,激情再一次涌上了吳教授的心頭,他禁不住熱淚盈眶。 球團鏈篦機關鍵制造技術,飽含了吳教授太多的夢想和心血。當初研究球團鏈篦機,其實就是為了長國人志氣。1986年之前,國內的球團鏈篦機生產技術可謂是一片空白。但是,球團鏈篦機因其節能、環保,在先進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廣泛應用鋼鐵制造行業。當時,寶鋼集團從日本引進了一臺鏈篦機,使用不到一年就發生了故障。后來委托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進行測繪,吳教授也參與了維修。由于日本對關鍵技術進行技術封鎖,他們只得自己摸索。也就是那個時候,吳體常積累了一整套關于球團鏈篦機的技術圖紙,為他從事整機研發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和豐富的實踐經驗。1999年,也就是宏大特鋼起步的第二年,首鋼從德國引進的一套鏈篦機回轉窯部分核心部件損壞,吳體常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他帶領全體技術人員沒日沒夜地反復試驗,終于開發出為首鋼配套的新產品,并頂著巨大的壓力,將4套價值45萬元的新產品供首鋼無償試用。當時,45萬元差不多是宏大特鋼一年的純利潤,一旦失敗,企業將不堪重負。更為關鍵的是,一旦失敗,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技術仍然落后于外國人,這會讓吳教授更加難過。 然而,成竹在胸的吳體常氣定神閑,顯示出超乎尋常的信心和把握,繼續著他的科研攻關。到了第226天時,終于從首鋼傳來好消息,宏大的產品和國外產品相比,壽命更長,能耗更低,效益更高。宏大特鋼也因此得到了中國冶金機械總公司的認可,從此訂單不斷,產品供不應求,當年就創下產值500多萬元。 在吳教授的努力下,球團鏈篦機技術日趨成熟,這讓宏大特鋼占盡了市場先機。2000年,北京冶金設計院進行截窯改造,吳體常教授設計好圖紙前去攻關,在眾多的中外制造商當中脫穎而出;2008年,又在與國際球團王----美國美卓公司的競爭中獲勝,贏得了寶鋼500萬噸大型鏈篦機業務。 劉宗洲,我國球團鏈篦機研發制造行業公認的權威。他曾經這樣評價吳體常:“由于江蘇宏大和吳體常教授的介入,我國的鏈篦機制造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技術瓶頸得到了很大突破,完全可以替代進口同類產品,有的性能、指標,在世界上已經處于領先水平。應該說,在球團鏈篦機發展史上,吳體常寫下了重重的一筆。” 宏大特鋼出名了,吳體常也在同行當中聲譽日隆,許多跨國公司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有的不惜重金購買他的專利技術,都被吳教授斷然回絕。他說,他是宏大的人,是新泰興人,而球團鏈篦機,屬于整個民族,屬于我們偉大的祖國。 吳教授并不是泰興人,從西北工業大學退休后,本應該和老伴一起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可是他卻因為球團鏈篦機,放棄了安逸的退休生活,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幸福,放棄了大城市的繁華,來到了泰興這個江北小城,并且深深地愛上了泰興這一方熱土,把自己融入了泰興,融進了宏大特鋼。 創辦于1980年的宏大特鋼,起步于一個打鐵鍛造的小作坊。創辦人朱圣財非常渴望能人賢士的加盟,共同創造一番事業。一次偶然的相遇,讓朱圣財和吳體常一見如故,并把目光同時鎖定住新型耐磨耐熱鋼新材料。也正是這個共同的愿望,讓這個地道的西北漢子,與躊躇滿志的朱圣財相見恨晚。 人生難得一知己。朱圣財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而對于新型耐磨耐熱鋼新材料的研究,又是吳體常的專長。兩個人越談越投機。1998年,吳教授帶著球團鏈篦機生產技術和20萬元資金,義無反顧地加盟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江蘇宏大特鋼。而在此前,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待遇、職位、紅利這些問題。他只是說,我把宏大扶上馬,送一程,等宏大達到3000萬的規模,我就正式退休。 創業的艱辛,超乎常人的想象。當時的宏大特鋼,廠房面積只有200多平方米,條件非常簡陋。吳教授就用石棉瓦搭起了一個簡易宿舍,旁邊就是農戶的豬舍和廁所。白天,他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晚上,他就在這簡陋的工棚里,心無旁騖,潛心研究,最終鑄就長纓,手縛蒼龍。他牽頭研發的耐火材料加工系列鏈篦機、還原球團鏈篦機、工業廢棄物鏈篦機、赤鐵礦球團鏈篦機等新技術,先后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5項,發明專利4項,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最終成功問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吳教授是一個一諾千金的老人。他曾經承諾,只要用戶需求,他會在24小時之內把技術和產品送上門。有一次,就為了這句承諾,吳教授差點發生意外。2003年的一天,首鋼向宏大特鋼購置的設備出現事故性停機,偏偏又沒有備用零部件。如果停產一天,將會造成上百萬元的經濟損失。焦急之下,首鋼向江蘇宏大打來了求援電話,并懇求吳教授趕去進行技術指導。吳體常聞訊之后,立即和老總朱圣財一起,風塵仆仆趕往北京。行至河北省東光縣境內時,一輛手扶拖拉機突然橫穿馬路,撞上了朱圣財駕駛的轎車,擋風玻璃應聲而碎,坐在前排副駕駛位置上的吳教授頓時血流滿面,朱圣財也在緊急剎車時碰傷了腿。吳教授全然不顧自己的疼痛,催促朱圣財租了一輛車,馬不停蹄地趕往首鋼,然后才在附近的醫院接受診治。 直到現在,吳教授的頭上還留有一道傷疤。在首鋼球團廠廠長夏雷閣的心目中,這道傷疤,就是吳教授一諾千金的最好詮釋。 吳教授更是一個嚴謹細致,善于堅持的人。他有一個信念,沒有新技術,就沒有市場。他一直沒有放松對球團鏈篦機關鍵技術的鉆研和完善。安徽銅陵有一個硫酸尾渣礦,大量的硫酸成分容易腐蝕設備,這在國內外一直是個技術難題。吳教授通過調整成分,反復試驗了近千次,最終使鑄件強度達到了要求,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由于熱膨脹,導致應力變形開裂。吳教授又巧妙地增加了多條應力縫,有效地分散了應力,經過上千次的反復試驗,終于使一列問題全部得到了解決。這項技術也因此獲得了國家專利,被北京、長沙、山東、鞍山等地的大型鋼鐵企業廣泛應用。 轉眼之間,宏大特鋼已經發展成為年產值超過7個億,銷售超過5個億的行業小巨人,吳教授卻沒有像當初所說的那樣,離開宏大,退休回家。朱圣財為吳體常購買了一套房子,但是,吳教授仍然住在企業宿舍里,把宿舍當成了他的家,反而把那套房子當成了宿舍;吳教授因為在球團鏈篦機領域的突出貢獻,曾經被朱圣財聘為總工程師,但是沒幾年,吳體常就辭去了這個職務。他說,宏大特鋼的技術人員來自五湖四海,已經是人才濟濟,自己老了,應該讓賢于年輕人。 朱圣財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敬重吳教授,就像敬重自己的父親一樣。”這一句話,也正是宏達特鋼每個人的心里話。也許只有這句話,才能真正讓我們讀懂這個睿智、誠樸、可敬的老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年過古稀的吳體常,沒有一絲的倦意。他說,他將會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祖國的鋼鐵產業。他就像一匹虎虎生風的千里良駒,牽引著宏大特鋼,承載著球團鏈篦機,向著更高的巔峰,奔馳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