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全社會的自覺參與
市政協委員 桂軼群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社會公眾文化需求的載體、制度與系統的總稱。在此,我就“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全社會的自覺參與”這一課題,談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文化自覺需要形成共識,著力推動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區域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文化唯有自覺才能走得更遠。泰興的文化白覺,就是要求我們認清當前文化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機遇和挑戰、目標與措施,以更加務實的精神來充分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文化問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建議從以下幾個層面推動泰興的文化自覺。
1. 全市上下的共識推動。在建設文化強市的實踐中,樹立文化自覺的意識,就能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去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能以創造性的勞動去滿足群眾的文化權益。文化自覺不應也不能只囿于文化人的小圈子里,而應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發現、培養、推動不同層面的文化自覺。黨政領導干部要能夠把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程之中,加以精心規劃和實施;經濟工作者,要能夠從文化經濟的角度,提出經濟工作的新思路;民營企業家,要能夠積極投資文化項目,資助文化事業;普通市民,要能夠傳承泰興民間特色文化,熱心于文化活動,為建設“文化泰興”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等等,這些都是文化自覺的表現。
2.特色文化的打造推動。把名人文化建設作為泰興文化建設的亮點來抓。通過舉辦銀杏文化研討會、詩歌朗誦會,栽種不同規格的銀杏行道樹,籌辦銀杏盆景展覽館等打造銀杏特色文化品牌。重視并大力扶持創意新、起點高、影響大的品牌性文化活動和文化會展,使之成為滿足廣大群眾更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
3.文化精品的引領推動。應當以“五個一工程”獎評比為龍頭,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實行項目化運作,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唱紅一首銀杏歌、演火一臺提琴戲、拍好一部電視劇。突出文化的個性和特色,全力培育品牌文化、品牌活動、品牌團體、品牌文化人,努力形成幾個在市內外叫得響的讓群眾喜聞樂見的品牌。
4.城市形象的引導推動。形象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形象資產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資產。實現泰興的文化自覺,必須加大城市的營銷和推廣,讓“厚德開泰、奮發圖興”的城市形象全面滲透到每一位市民的心坎上。著力抓好“三館”等地標式建筑,把公共文化建設納入到城市建設規劃。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手及時挖掘、搶救、保護一批歷史和藝術價值較高、能充分體現泰興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文物古跡和文化遺存。
5.服務體系的支撐推動。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來推動文化自覺。姜堰市白米鎮2007年就制定了《三年文化強鎮規劃》,3年來,投入近4千萬元用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文體中心,修繕了影劇院,60%的村建立了百姓文化大舞臺,組建了文藝宣傳隊、文藝創作組,堅持每周一場電影,每月一場演出,3年來到村演出超百場,打造了“春之馨”、“夏之情”、“秋之韻”、“冬之樂”廣場文化活動品牌,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社會各界積極捐助、群眾自覺參與的良好文化氛圍。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建管并重,注重實效
1.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特別是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是市委、市政府著力推進的重點工程。建議科學編制建設規劃,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文化利益的設施建設,爭取通過幾年的努力,使市、鄉(鎮)、村(居)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場所與流動文化設施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普通百姓就近、便利地享受文化服務。不同部門的文化資源要綜合利用、資源共享,互聯互通,逐步形成市、鄉鎮(街道)、村居(社區)、文化中心戶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并把這些點串聯成線,線連成面,形成全覆蓋、無間隙,在社區和鄉村構筑“一公里文化圈”, 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合理運用閑置校舍、村舍,每個村都應該盡可能建設一個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的“百姓大舞臺”,讓廣大農村居民擁有自己的文化陣地,送戲、送影下鄉也有固定的演出場所。
2.出臺公共文化設施管理辦法。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設施絕大部分隸屬于鄉鎮文化站管理,由于其在投人主體、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上尚無明確的規定和要求,管理體制也不順,甚至出現了陣地流失、功能削弱、管理混亂的狀況。建議盡快制定公共文化設施管理辦法,尤其是鄉鎮和社區綜合性文化站(室)的管理辦法和細則,對建設標準、管理辦法、功能和作用等予以界定、明確,將其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運行機制、經費投入、人員配備、功能發揮、活動開展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出現“建了拆”、“拆了建”的惡性循環。
3.加快基層文藝人才培養。市文化主管部門要經常組織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在“送文化”的同時,更要注重“種文化”,通過引導、輔導、激勵等方式,激發群眾辦文化的積極性、創造性,留下一支帶不走的群眾文化隊伍,提高基層文化的自我發展和孵化能力。要總結推廣市體育局培養鎮村體育健身教練的方式,由各鎮推薦文藝骨干,再由市文化部門經常組織培訓并給予適當補助,然后由文藝骨干培訓文藝愛好者,形成固定的培訓網絡和機制,從而不斷提高全市文化建設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
4. 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充分發揮市文化主管部門、圖書館、文化館、電影放映公司和劇團服務文化、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作用,牽頭組織社區、鎮村、學校企業的各類文化活動。如市每兩年組織一次農民文藝大賽,鄉鎮每年組織一次農民文藝匯演。每村農民一個月看一場電影,一季度看一場文藝演出。充分利用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場所開展文化活動,鼓勵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在全市每年開展“全民讀書月”活動,倡導全民讀書,建設學習型社會。在打造“銀杏”、“提琴”等文化亮點品牌的同時,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對散佚在民間的泰興皮影、木偶戲等具有濃重的本土特色的文化產品,政府要從“文化泰興”的高度,精心策劃、整合、包裝、開發和推介,吸引更多的市民參與其中,使其得以傳承并形成特色。
5.解決好公共文化服務的難題。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農村公共文化場所的作用難以發揮,二是缺少農民白已的文化隊伍。建議出臺引導各鄉鎮公共文化場所分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兩個層次對外開放、政府補貼的辦法,確保文化民生得到持續改善。認真研究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人力資源和報酬等問題。加強對活躍在民間的“哭唱隊”的管理,實行“準入制”。對參與政府組織活動的民間文藝隊伍,實行按節目補貼的辦法,從而使他們成為農民自己的文化隊伍,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等活動以及在為群眾的文化服務中發揮作用。
三、打造特色文化要多管齊下,全民參與
特色文化建設是推動全社會“文化自覺”的重要抓手,這是特色文化的基本特征所決定的。特色文化具有創造主體的廣泛性,是廣大人民創造出來的;也具有存在形態的豐富性,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形成和發展;更具有文化價值的客觀性,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公認。特色文化反映一個城市的獨特個性,映射出一個城市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因此,充分挖掘、整合、弘揚泰興的文化個性,全力打造家庭、社區、校園、企業、機關等特色文化,是建設文化泰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支撐。
1.建設特色文化,要努力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園。一個城市的特色文化,就是既能夠向四面八方輻射自己的文化影響,又有屬于白已的精神家園。比如,家庭文化是社會主導文化在家庭層面的折光反映。應以“特色家庭”文化為抓手,因“家”制宜,打造個體家庭文化建設的特色和亮點。針對不同層次家庭文化需求,開展“家庭鄰里文化節”活動,“平安家庭”、“和諧家庭”、“節水環保家庭”評選活動,選樹特色文明家庭、優秀家庭角色、“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婦”、“十佳鄰里之星”等,把倫理道德教育引人千家萬戶,不斷賦予家庭文化建設更深的內涵,引導廣大市民種好一家一戶的文化綠地,建好精神文明建設的百花園。
2.建設特色文化,要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特征。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但是,一個地區的特色文化,必須打上本地區的文化烙印,具有鮮明個性特征和品牌特色。比如,我市傳統民間曲藝“泰興木偶”、“泰興花鼓”以及民間傳說“季三韃子”等,就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應當予以重視和保護、開發。泰興鎮和黃橋鎮的社區特色文化團隊建設,已經初步形成品牌特色,在泰州地區乃至有的在省內也小有名氣,應當列入特色文化建設的重點,放大品牌效應,進一步培育特色。泰興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我市各級各類學校的校園文化異彩紛呈,特色明顯,有的在省市也小有名氣。應當搞好策劃和包裝,擴大“一校一品”的示范效應,創建校園文化品牌,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
3.建設特色文化,要不懈追求內在的精致和完美。我們所說的特色文化,不僅要有特色明顯的外在表現形式,更要注意對內在的精致和完美的追求。比如,黑松林就是以漫畫故事的形式,詮釋企業核心價值觀,用企業的內在靈魂感染、激勵每個員工,強化員工忠誠,激發員工智慧,調動員工積極性,很有特色。鼓樓購物中心藝術團在重大節日期間都會登臺亮相,開展文化宣傳活動。該企業的“時尚、年輕、活力、守信”的企業精神,成就了企業燦爛的文化碩果。為此,應當鼓勵和倡導各類企業、單位,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引導凝心聚力發展,將特色文化作為對內凝聚力量的源泉,對外展示自身形象的品牌。同樣,市級機關也要切實抓好學習型機關建設,用先進的文化引領機關干部職工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深化泰興精神學習,提煉形成機關核心價值理念;加強機關制度文化建設,確保機關規范、高效、有序運行;開展特色鮮明的群體活動,增強凝聚力和團隊精神;持之以恒地抓好機關的廉政文化、思想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的教育和建設,全面建設一支能承擔發展改革重任、善于引領科學發展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