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民俗風情》
“根” 的 呼 喚 民俗風情每個地方都有。由于各地民俗風情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泰興也不例外。多年來,呂耕樵、呂曉文先生走村串戶,查閱資料,整理出《泰興民俗風情》一書,我覺得是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這本書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融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充滿了鄉土氣息,值得一讀。 泰興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建縣,迄今已有一千零七十余年歷史。泰興人民長期以來在長江母親的懷抱中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方熱土自然風光綺麗迷人,風土人情特色濃郁,掌故軼聞廣為流傳,歷史文化積淀豐富,形成了鮮明的傳統文化地域特征,向為世人推崇。《泰興民俗風情》記載了前輩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部分艱辛歷程,歌頌了一些仁人志士的光輝業績,描繪了豐饒的物產和多彩的地方風俗,介紹了一些名勝風光和文物古跡,還有一些逸事趣聞。作品擷取歷史與現實中有特色的朵朵浪花,雖滄海一粟,卻能聆聽到歷史潮流的陣陣濤聲;雖點點滴滴,卻也道出了人所未道或人所罕知的事,折射出泰興燦爛的昨天和美麗的今天。本書雖不象正史那樣內容全面,上下連貫,講究系統,但脈絡清晰,層次分明,以一斑而見全豹。通篇獨具魅力的鄉音、鄉情和鄉土味,亦莊亦諧,寓教與樂,更宜于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本書對于幫助人們進一步認識泰興,了解歷史,對于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大有益處。 社會風俗是歷代相沿積久、約定俗成的風尚、禮儀、習慣的總和,是人們廣泛的行為規范和文化心理。它決不僅僅是裸露在生活表層的現象,而是傳統與現代、道德與法制、物質和精神的鏈接。學習和了解一些文史知識和地方掌故,對于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提高修養,大有裨益。泰興民俗風情是泰興人民世代相承的生活習慣和人文知識的積淀,它雖算不上“高雅文化”,但它是一種未經提純的、原生態的鮮活文化,具有樸實生動的本色。其實,高雅文化的真正價值和生命力往往存在于社會風俗之中。社會風俗放射著傳統文化的精神光芒,回蕩著“根”的呼喚。因此,社會風俗更能反映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通過它來把握文化精神,顯得更加親切、直觀、準確。呂耕樵、呂曉文先生的文章中,反映了泰興一定時期男耕女織、一夫一妻一頭牛的小農經濟模式;在對敬老、愛幼、友鄰等的描述中,充滿了對祖先、子女、婚姻、家庭、社會的責任感和人情味,反映了人們重倫理道德,輕物質功利的價值取向;重今生,輕來世,重實際,輕幻想,在繁瑣的人生禮俗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喜好用吉祥、潔凈的詞語避開兇險、厭惡的事物,把“棺材”稱作“壽器”,以“糕粽”暗示“高中”,“吃面條”寓意“長壽”等等,在被動意識的背后,又透露出積極的主動意識。作者對所涉及的民俗物象、事象,由風俗衍生出的趣味典故、傳說、歌謠、俗語、諺語,注重考述其源流嬗變和文化傳承,使讀者在濃郁的鄉風鄉情中獲得對傳統風俗和文化的認知。同時,作者將傳統連接現代,使讀者在對現實社會的把握和傳統風俗的領悟中感受到它鮮活的魅力和沖破陳規陋習的啟迪。 發展、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真正啟動和長足發展需要現代文化心理、現代價值觀念作支撐。也就是要完成由傳統文化心理、傳統價值觀念向現代化的轉型。不同時期的風俗顯示了民眾社會文化心理的運行特點。文化轉型要立足傳統原型,這就是“根”。社會風俗這個“根”從風尚、禮儀、習俗等層面透視出不同時期的人們文化心理結構中的價值觀念,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進行揚棄優化、豐富的文化和精神資源。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延續而創造,繼承以發展。泰興的民俗風情能成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活水,為全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重視發揮傳統文化資源的作用,加強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書客觀記載的各類風俗,是呂耕樵先生父子花數年工夫采自民間。有的民俗風情是泰興獨有的,有的則在其它地區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存在著。人們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為大眾所自覺傳承,現在還廣泛存在,多數是健康的,但少數的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有的扭曲了倫理道德,有的則低俗愚昧。存在的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希望讀者用分析的態度、揚棄的態度對待民俗風情。作者在本書創作過程中,比較注重對泰興民俗風情的客觀記錄和描述,既有對民俗事象的具體描摹,又有主觀感受的人文情懷,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字和文風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我認為,本書對泰興民俗文化心態的分析研究顯得分量不足。這樣也好,沒有文化的不讀書,讀書的總是有文化的。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泰興的民俗風情還是讓讀者去體味、去研究、去取舍吧。 2007年12月 抱愧的耕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