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履先,1884年出生于泰興黃橋。其家開錢莊,有良田數百畝,乃遠近聞名的殷實之家。 1902年,18歲的朱履先以優異成績考取官費留學,進入東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炮兵。朱履先在這所學校先后結識了孫傳芳、楊宇霆、李烈鈞、閻錫山、蔣介石等人。 1908年冬,朱履先回國,投身軍界,擔任清王朝新軍第九鎮第十七協第三十四標二營管帶(相當于營長),率部駐扎南京。慈禧太后為了籠絡這批留洋驕子,親自召見他們。朱履先并沒有因此感恩戴德,他對孫中山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非常傾心,決心追隨其后,為之效力。 1911年11月,朱履先率部進攻南京城,一舉奪下秣陵關,接著攻占雨花臺炮臺,沖開中華門,他第一個登上城樓。南京光復后,黃興親自介紹朱履先加入同盟會。鑒于朱履先在光復南京中的杰出貢獻,孫中山委任朱履先為陸軍第二師中將師長兼南京城防司令,并親授其二等文虎勛章,還親自為朱履先書寫了“將軍府”匾額。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舉行閱兵式。閱兵式的總指揮,就是時年僅28歲的陸軍中將朱履先。 南京政府成立后,財政極為困難,孫中山決定大裁軍,朱履先率先響應。后來,孫中山令他組建南京講武堂,由他出任堂長,專門講習武事,提高軍人的素質與技能。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當了大總統后,一次次派人請朱履先出山,均遭拒絕。后孫傳芳、閻錫山等老同學也力邀朱履先出任要職,他同樣嚴辭拒絕。1927年,當年同窗蔣介石得知朱履先賦閑南京,遂聘請他到國民黨軍政部任職,朱履先抱著一絲救國濟民的愿望領命上任。“九·一八”事變后,朱履先對蔣介石徹底失望了,嘆道:“袞袞諸公,寡廉鮮恥,爭名奪利,百姓橫遭荼毒,祖國瘡痍滿目,金甌難復了。”僅僅供職幾個月的朱履先,憤然辭職,回到黃橋老家。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后,為了拉攏朱履先,派親信捎信給他,只字不提要他出山,只說要送800匹布給他開布店。朱履先甩手而出。時隔不久,汪精衛又命秘書長褚民誼派特使尹某帶著“江北招討使”、“蘇北委員長”、“和平軍總司令”的委任狀,到黃橋勸朱履先赴任,朱履先聲色俱厲地說:“我朱履先是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絕不認賊作父!”汪精衛深知朱履先是位極有才干、極有影響的人物,當年春節,再次派特使送禮登門,勸說朱履先出山。朱履先怒轟了汪精衛的特使。朱履先怕汪精衛再來糾纏,又防他下毒手,隨即去上海暫避。 朱履先住在上海期間,十分關心時局的變化。他在與一些進步人士的接觸中,得知陳毅、粟裕率新四軍挺進蘇南敵后浴血奮戰抗日,使蘇南日軍受到沉重打擊,精神為之一振,遂對共產黨、新四軍堅決抗日表示欽佩。他更加留心電臺、報紙上關于共產黨、新四軍的抗日消息。一天,朋友告訴他,新四軍到了蘇北。他激動得徹夜未眠,很快便回到黃橋,期望有朝一日,能為抗日盡力。 1940年7月28日傍晚,忽然槍聲密集,由遠而近。第二天凌晨槍聲漸止。天剛蒙蒙亮,一夜未眠的朱履先打開大門一望,迎面墻上墨跡未干的一條大標語映入眼簾:“團結抗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落款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