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橋鎮上住著一位愛國將軍朱履先,陳毅早就聽說了。于是,他和管文蔚在百忙中一同登門拜訪了朱履先。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總指揮陳毅、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員管文蔚的登門造訪,使朱履先大為感動。陳毅高度稱贊了朱履先的高尚民族氣節,管文蔚隨即又將新四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抄給朱履先看,朱履先贊不絕口:有這樣的軍隊,中國才有希望! 此后,陳毅成為朱履先家的常客。粟裕、陳丕顯、管文蔚、朱克靖、陳同生等高級將領,也常到朱履先府上暢談。朱履先的抗日決心也更加堅定了。 1941年初,黃橋淪陷,陳毅率部轉入農村根據地堅持戰斗。由于根據地遭受災害,糧食極其缺乏,農民自身都食不果腹,在饑餓線上掙扎,實在拿不出糧食支援新四軍。陳毅不得不把朱履先請來,把缺糧的實情告訴他。朱履先表示:新四軍是救國救民的部隊,沒有糧吃我也心疼啊,我一定竭盡全力幫助解決這個困難。 糧食歉收,一時難以搞到六七千人吃的那么多糧食,他便冒著嚴寒,挨門逐戶到富裕的士紳家中做工作,請他們慷慨解囊,幫助抗日的新四軍解決吃飯問題,很快就籌集到5萬多元,可以買到7.5萬斤大米。朱履先冒險沖過重重哨卡,親自將5萬多元送到陳毅手中,再一次幫助新四軍渡過難關。陳毅激動地對朱履先說:“你這是雪中送炭,我代表7000多子弟兵謝謝你!” 新四軍在蘇北建立抗日根據地,國民黨江蘇省政府就設在蘇北里下河的興化縣城,人們稱之為“掃帚星”的省政府主席、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蘇北第一游擊區總指揮韓德勤,自恃麾下有精兵數萬,妄圖趁新四軍挺進縱隊立足未穩,就將其消滅或逐回江南。為了支持陳毅、管文蔚的抗戰活動,朱履先四方奔走,熱情宣傳共產黨團結抗戰的決心,揭露韓德勤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嘴臉,大大影響了靖江、泰興、海安等地的中上層民主愛國人士。他的好友韓國鈞便是其中一個。韓國鈞是海安人,清光緒年間舉人,歷任北洋政府江蘇省民政長、安徽省巡按使、江蘇省長兼督軍。1925年“五卅”運動前夕退隱故里。他是蘇北地區很有聲望很有影響的知名人士。陳毅到蘇北之后,曾多次寫信給他,希望他參加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為抗日盡心出力。韓國鈞對陳毅的抗日主張是贊同的,可他畢竟沒有與陳毅直接接觸過,弄不清底細,不得不處處小心。他與朱履先的私交極好,也耳聞朱履先與陳毅交往不錯,便寫信給朱履先,打聽陳毅和新四軍的情況。朱履先一次次坦誠地向韓國鈞介紹共產黨、新四軍和陳毅的情況,并明確表示,從辛亥革命至今,還沒有一個政黨像共產黨這樣為國為民。具有愛國心和民族感的韓國鈞從陳毅一封封信函和朱履先的坦誠相告中,對共產黨漸漸有了了解,終于堅定地站到共產黨一邊,與朱履先齊心合力,支持新四軍抗日。朱履先不僅努力做中上層民主人士的工作,還積極做國民黨高層人士的工作。駐在泰州的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重兵在握,是蘇北最大的實力派人物。韓德勤曾多次催逼李明揚攻打新四軍。陳毅暗中做了很多“聯李”工作。陳毅知道,朱履先和李明揚都是老同盟會員,辛亥革命時兩人在秣陵關扯起義旗,私誼一直不錯,便委托朱履先幫助做李明揚的統戰工作。李明揚也舉棋不定,便寫信給好友朱履先,朱履先當即復函,說,新四軍是一支抗日的隊伍,國難當頭,千萬不可自相殘殺。隨后李明揚、李長江又專程登門拜訪朱履先,聽聽朱履先對當前時局的看法。 新四軍進駐黃橋后,韓德勤視其為心腹之患,他嚴密封鎖了黃橋周邊的糧食通道,大叫:“不讓一粒糧食進入黃橋,把新四軍餓死在黃橋!” 朱履先和韓國鈞等知名人士及八縣代表聯名發函,要韓德勤放棄封鎖政策,停止內戰,團結抗日。黃橋軍民糧食無著,日軍又在向蘇北增兵,陳毅深知這樣下去,新四軍就難以在蘇北立足,更談不上發展抗日根據地。于是,便果斷采取措施,一舉攻占姜堰。隨后朱履先、韓國鈞等人再次呼吁韓德勤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韓德勤竟然蠻橫提出,新四軍若誠心合作,應首先退出姜堰。他認為陳毅絕不可能放棄姜堰,好以此作為借口進攻新四軍。為了揭露韓德勤的險惡用心,韓國鈞、朱履先受陳毅之托,在姜堰召開八縣軍民代表大會,陳毅在會上斷然宣布,為團結抗戰,答應韓德勤的要求,新四軍退出姜堰城。新四軍如此大度,大大出乎韓國鈞、朱履先等人的意料。朱履先感慨萬分地說:新四軍寬大為懷,定能得天下。 朱履先對共產黨是有一個逐步認識過程的。在上海期間,他開始接觸到抗日文化和進步思想,對共產黨、新四軍堅決抗戰深感欽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