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作報告
|
二、實際成效 創模作為提升城市載體功能、改善生活環境、提高文化品位、保障群眾健康的民心工程,不僅使我市的城市環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六年創模,改善了環境綜合質量。全市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二級環境質量標準,優良天數由2003年的296天提高到2008年的314天;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由2003年的85%提高到2008年的100%;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4.9分貝,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66.3 分貝,分別比2003年下降2分貝和3分貝;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由90%提高到100%;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5%;未發生一起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 六年創模,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按照“人文、大氣、生態、宜居”的要求,積極推進城市建設與改造,實施了一批環境公共設施建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斷提高,市容市貌不斷改善,城鄉結合部及周邊地區環境管理符合要求,城市功能不斷增強。生態細胞工程扎實推進,一批省、市級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順利建成,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達85%以上。 六年創模,提升了環境管理水平。將環境指標納入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城市環境管理目標責任制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機構獨立建制,環境監察、監測、宣教、信息能力建設達到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管理職能不斷強化。建設項目環評、“三同時”和規劃環評制度嚴格執行,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規范處置,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達85%以上,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部完成。 六年創模,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2009年,預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0億元、財政收入4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GDP2.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157%、420%、180%和113%。文化、教育、衛生、勞動保障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單位GDP能耗、水耗、萬元GDP污染物排放強度均呈逐年下降趨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今后打算 六年的創模實踐,我們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激發群眾熱情、增強群眾信心,讓群眾受惠,令群眾稱道的創建之路。面對未來,我們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藍天、碧水的綠色泰興,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1.著力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強化綠色政績考核,真正把環保優先方針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加大環保隊伍建設,充實環保執法力量,將環保機構向基層延伸。完善監控體系,利用科技手段,進一步提高環保監管能力和水平。 2.著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切實把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作為發展經濟的主線,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形成有泰興特色、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在優化經濟發展中,采取綜合措施,全面落實節能減排任務。 3.著力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把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規范化垃圾填埋場等環保工程建設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落實分步分塊實施計劃,著力提高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充分運用市場化運作手段,不斷拓寬環保投融資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環保項目建設,形成多元化的環保投入格局。 4.著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加大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企業的污染防治力度。推進“一區四園”生態化改造,強化重點排污企業在線監控,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有效促進城鄉生態建設與污染治理的一體化,切實提高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努力實現“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人民生活舒適”的奮斗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