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作報告
|
(二)把握重點環節,努力促進污染減排 圍繞國家、省和泰州市污染減排工作要求,我們突出重點園區、重點行業和重點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有力地提升了區域環境質量。 1.整治重點園區。2006年,針對泰興經濟開發區建區初期入駐的20多家化工企業偷排、漏排工業污水問題,市環保局會同開發區管委會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責令這些企業沿圍墻外深挖2米,筑砌防滲隔離墻,清理偷排暗管,并按規定設置集水池、檢查井和排放口,督促10家重點排污企業在排污口安裝流量計和COD在線監控儀并實施聯網。在企業內部實行“污水、冷卻水、雨水”三水分流,杜絕了交叉污染和將生產廢水混入冷卻水、雨水稀釋排放的現象。同時,對區內公共下水管網配套進行修繕、完善,嚴格實行清污分流。經過治理,經濟開發區水環境明顯改善,整治經驗、做法得到省和泰州市領導的肯定,2006年10月,省委《重要信息》專刊以五個版面介紹了相關工作情況。針對開發區廢氣和危險固廢處置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今年5月份起,市環保局與開發區管委會密切配合,集中開展專項治理行動。為了增強整治效果,市環保局采取“國標”、“民標”相結合的辦法開展整治驗收,專門邀請開發區周邊群眾參與對企業的整治驗收工作,只要群眾不滿意,即使監測達標也不予通過驗收。整治活動中,共叫停企業(項目)4個,限期治理項目16個,責令企業新改擴建廢氣處理裝置12臺(套)、總投入近億元,處置危險固廢近800噸。百力化學有限公司投入1000余萬元,將含氨尾氣全部吸收至尾氣車間統一處理,徹底解決了含氨尾氣擾民的問題。華東油脂公司投入120萬元,增加兩臺大功率換熱器,采用間接冷凝的方式,根治了油脂尾氣污染問題。 2、治理重點行業。一是堅決關停高污染的小化工企業。2006年10月份以來,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活動,對污染隱患進行全面排查,限期治理重點隱患,對經限期治理,仍無法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組織相關職能部門依法取締、注銷或吊銷相關證照,拆除生產設施,并向社會公告。至目前,已依法關閉小化工生產企業73家。二是加強熱電企業消煙除塵、脫硫設施和煙氣在線自動監測系統運行管理。督促市內4家燃煤電廠投入1000余萬元,完善脫硫設施,安裝煙氣在線自動監控裝置,并與環保部門聯網。為了提高脫硫設施運行質態和效果,市環保部門每半月進行一次現場全面檢查,每月開展一次監督性監測,公布各單位煙塵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除塵和脫硫設施運行狀況等相關情況。同時,做好對煙氣在線自動監測儀器的比對監測工作和自動監測數據的有效性審核工作,自動監測數據每日在泰興環境信息網上公布。目前,全市4家熱電企業脫硫設施均正常運轉,今年上半年,完成二氧化硫減排任務1200噸。三是大力整治印染行業。2005年,針對黃橋鎮等東部鄉鎮紡織印染業污染較重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印染行業環境專項治理。對無照經營、污水直排的18家企業強制取締關停;對有工商營業執照及相關審批手續,但污水處理設施不配套的6家企業,實施行政處罰并責令其限期建成污染防治設施;對有審批手續、有污染防治設施,但污水時有超標排放現象的5家企業下達限期整改通知,責成這些企業改造完善現有污染防治設施,確保廢水穩定達標排放。 3.督辦重點問題。2005年以來,按照“黨委領導、政府實施、紀委牽頭、部門聯動、掛牌督辦、全面推進”的工作模式,實行重點環境問題掛牌督辦制,先后對50余件涉及近200家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實施泰州、泰興兩級掛牌督辦。對完不成治理任務的鄉鎮(部門),根據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對按期不能完成整治任務的企業,則責令停產直至關閉。經過督辦,共關閉企業42家,限期治理環境隱患20多個,燒制有機板(麻將料)廢氣污染、黃橋工業園區及勝利中溝區域污染、玻璃行業煙塵污染、化工企業利用廢水塘滲漏污染等一批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三)加快結構調整,努力轉變發展方式 圍繞科學發展要求,立足增量抓優化,著眼存量抓改造,圍繞減量抓落實,切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強化源頭控制,提高準入門檻。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江蘇省投資項目核準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對國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對環境污染嚴重、高耗能的項目一律不批;對環境質量不能滿足環境功能區要求、在區域內無法平衡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批;對飲用水源保護區、重要生態保護區內的工業項目一律不批。嚴把經濟開發區企業的投資規模、投資強度和環境保護關,將項目的進區門檻從1000萬美元(內資8000萬元)提高到3000萬美元(內資2億元),投資強度由160萬元/畝提高到203萬元/畝。2007年以來,勸退、拒批項目100余個,總投資30多億元。 2.優化功能布局,提升產業層次。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把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以發展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高成長性服務業、高效農業等“四高”產業為方向,積極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制訂《關于工業項目向重點園區集聚的意見》,實施重點園區機制體制調整工作,重點發展經濟開發區及黃橋、虹橋、城東、農產品加工等四個重點園區。對16個鄉鎮工業集聚區不再單獨供地,要求所有工業項目向“一區四園”集聚,除省級泰興經濟開發區外,其他園區和鄉鎮不得新上化工項目,現有化工企業新上技改項目必須進入經濟開發區,并嚴格執行高于國家標準的《江蘇省化工企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經過資源整合和產業歸并,“一區四園”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今年1-10月份,“一區四園” 經濟總量、工業國稅開票銷售、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占全市的65%、59.5%、60.26%。 3.倡導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編制《泰興市循環經濟工作10年實施方案》,積極推行循環經濟試點,重點幫助、督促經濟開發區加快區域循環經濟建設步伐,接長加粗氯堿、苯、新能源等產業鏈,完善企業內部“小循環”、企業與企業之間“中循環”、企業參與社會的“大循環”。2006年,我市被列為省循環經濟試點市,黃橋熱電廠被列為江蘇省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并被評為先進單位。進一步強化清潔生產工作,加快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工藝、生產能力和產品,減少生產環節的污染物排放。2006年以來,35家單位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積極推廣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經濟開發區全區域及新浦化學公司等20多家企業通過認證。 (四)強化行政推動,努力提高創建效果 落實創模措施,必須創新工作制度,實行長效管理。六年來,我們圍繞創建目標,完善了近百項制度,初步建立了五大機制。 一是組織協調機制。圍繞加快建立統分結合、梯次明顯、指揮順暢、職責明確的創模組織領導體系,2003年10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協同推進,成立“雙創”領導小組和兩個分指揮部,由市長擔任創模指揮部總指揮。2004年3月,我市正式向國家環?偩痔峤涣“創模”申請。2004年5月,《泰興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6月,經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后頒布實施。200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開“雙創”動員大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創建為民、靠民創建”的工作理念,表明了“非創不可、志在必得”的信心和決心。市委、市政府建立創模工作聯席會議、市領導聯系掛鉤創模重點工程等制度,“創模”指揮部定期召開成員會議,研究部署階段性工作,“創模”辦公室從有關部門抽調22名業務骨干,成立7個專業小組,按照季有計劃、月有布置、周有安排的要求,切實強化對“創模”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調。六年來,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聽取創建工作情況匯報,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負責同志多次組織專題督查,現場會辦難點問題。“創模”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均成立了相應機構和專門班子,做到人員、工作、經費“三落實”,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部門協作配合,上下聯動,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省環保廳的領導、專家非常關心我市的創模工作,多次來泰檢查指導,為我市加快創模進程指明了方向。 二是公眾參與機制。始終把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放在創建首位,廣泛宣傳發動,積極營造氛圍,全方位提高全體市民對“創模”的認知度和參與度。結合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組織廣場咨詢、環保征文、知識競賽、電視演講、文藝演出、創模成果圖片巡展、“迎奧運、齊創模、我行動”大型現場直播等活動10多場(次);開展“一、十、百、千、萬”創模宣傳工程(即每年至少建成一個綠色小區、設立十塊環保宣傳標語牌、向城區各社區發放一百本環保圖書、向社會發放5000本創模宣傳手冊、開展萬人簽名或問卷調查);在電視臺、廣播電臺、《今日泰興》等主流媒體開辟創模專欄,及時宣傳報道創模動態;在城市主要出入口、高速公路進出口、城區主干道、車站、廣場等地設立大型創模公益廣告牌、燈箱廣告。建立環境信息發布、公告等制度,全面推行政府、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繼續推行有獎舉報,鼓勵群眾檢舉揭發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建設項目和重大政策,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維護公眾環境知情權、議事權和監督權。充分發揮各社區居民學校的作用,對市民進行環境教育,弘揚綠色文化,倡導綠色消費,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積極開展系列綠色創建活動。目前,全市已創建綠色社區15個、綠色學校78所、綠色賓館5個,綠色等級企業近20家。 三是環保投入機制。積極探索市場運作模式,運用BT、BOT等多種形式,想方設法吸引外資、民資參與城市環境重點工程建設。市財政逐年加大環境保護投入,環保財政預算資金由2002年的10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200萬元。對污染減排提標工程,每新增1噸COD年削減能力補助1萬元;對新建農村鎮級和村級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后,每新增1噸COD年削減能力獎勵1萬元。對推廣應用污染減排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路線,新增COD年削減能力大于10噸的,按實際投資額的1%給予獎勵。將環境管理的人員、辦公、基礎設施建設等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切實予以保障。加強環境監察、環境監測、環境宣教、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等機構的標準化、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環境監管的能力和水平。市環境監測站在全省縣級市站中首家通過17025國家實驗室認可委認證,市環境科學研究所獲得環境影響評價乙級資質。 四是依法監管機制。組織相關職能部門,綜合運用日常檢查、專項檢查、突擊檢查等手段,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2006年以來,共現場執法6000多廠(次),限期治理企業108家。投資1000余萬元,建立監控平臺,對國控、省控、市控的108個重點工業污染源進行24小時監控,數據實時傳輸。通過公開招標,對分布于各工業污染源的自動監控裝置聘請專業的公司負責運行和維護,實施第三方運營,杜絕企業弄虛作假或更改排污數據現象,確保了排污數據的真實性,提高了在線監控設施的運轉率、完好率和準確率。 五是督查督辦機制。在堅持和完善市政府與鄉鎮、部門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的同時,從2005年開始,將創建重點任務納入對各鄉鎮、市各有關部門年度工作目標進行考核。由市創模辦牽頭,整合市委辦、市政府辦、市監察局等部門的督查力量,每月開展一次專項督查,每季組織一次聯合督查,并將督查結果定期通報。對事關全局、影響重大、具有代表性的重點事項,實行掛牌督辦。對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環境保護目標考核優秀的單位,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未完成污染減排任務、轄區內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掛牌督辦整改不力造成嚴重影響的,視情節給予通報批評、誡勉談話、組織處理,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