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發展提升年”綜記
2012-02-09
瀏覽次數:
大中小
“園區發展提升”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010年度兩大重點工作之一。一年來,市政府及各部門、園區緊緊圍繞目標任務,加快推進園區建設步伐,大力實施項目建設,切實化解發展難題,園區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提升和突破。 1.以加快轉型升級為抓手,推動園區產業層次實現新提升。一是著力提升優勢產業。堅持高端化提升方向,引導和支持一區四園依托各自優勢,不斷接長接粗現有產業鏈、培育新的產業鏈,加快形成園區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二是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依法關停產品檔次低、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企業。三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引導園區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著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園、化工新材料產業園、節能環保產業園和原料藥生產基地,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四是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做到有舍有取,以大項目、好項目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了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投入產出效益。 2.以優化招商體系為途徑,推動園區項目開發實現新提升。一是招商人員專業化。將招商隊伍建設放在招商工作的首要位置,充實招商人才,強化業務培訓,提升招商技能。二是招商形式多樣化。各園區根據各自特點,采取領導招商、駐點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種形式,除積極參加市級層面大型招商活動外,各園區在境內外都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招商活動,簽約了一批項目。三是主攻方向特色化。以產業鏈招商為主,堅持打好特色牌,圍繞產業鏈前伸后延做文章,重點招引龍頭項目、配套項目和“補鏈”項目。 2010年,泰興利用上海世博會泰興日、第五屆銀杏節、廈洽會、廣交會等平臺,組織各園區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項目招引取得新的突破。同時,加快推進園區項目實施進度,嚴格落實重大項目報批和建設部門包保責任制,促進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 3.以加強配套建設為重點,推動園區承載能力實現新提升。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各園區在加大對水、電、熱、路、環保、安全等公共設施投入的同時,加快配套完善研發、通關、工業設計、科技咨詢、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支撐、生活配套等公共服務平臺,產業吸納能力不斷增強。征地拆遷有序推進。各園區按照項目向園區集中、居民向社區集居的原則,加快征地拆遷進程,為園區建設騰出空間。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各園區分別成立了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協助投資者辦理各項審批手續,積極營造“審批最簡、收費最低、服務最優”的投資軟環境,確保企業引得來、留得住、辦得好。品牌創建力求突破。經濟開發區被全球中小企業聯盟授予“全球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合作基地”的稱號,城東工業園區被批準為“江蘇省泰興環保科技產業園”, 黃橋工業園區正在申辦省級工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區正在申辦“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 4.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基礎,推動園區組織能力實現新提升。一是健全管理體制。整合人、財、物資源,建立健全適合本園區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按照“人崗相適、職位匹配”的原則,組建高效能領導班子,提高對園區建設的管理能力和決策水平。制定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著力提升干部職工的執行力,保證各項事業高效、快速推進。二是創新人才機制。進一步完善園區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體制機制。將“引資”與“引智”相結合,最大限度培育人才、吸納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為企業創新和園區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三是開辟融資渠道。在加強“銀區”合作的同時,通過政府投資、社會融資、招商引資等多元化的籌資方式,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建設,緩解了園區建設的資金制約。 “園區發展提升年”活動開展以來,園區運行質態日趨好轉,呈現出五個轉變,即基礎設施由政府投入向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轉變;產業發展由簡單地理集聚向產業鏈、產業集群轉變;人園項目由追求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招商引資由依靠優惠政策向依靠優化環境轉變;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外延式向集約型、內涵式轉變。 2010年,“一區四園”共完成國稅開票銷售288.51億元,工商入庫稅收12.52億元,注冊協議外資5.9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4億美元,開發實施1億美元或8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項目9個,自營出口4.78億美元,民營經濟新增注冊資本38. 08億元,基礎設施投人40億元。 (陳 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