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季三韃子傳說實錄
所謂《實錄》不去考察傳說的真偽性,更不去探討傳說者季三韃子有無其人及生活在哪個朝代,僅根據傳說事件,選編幾則可透露季三韃子嫉惡如仇的本性和造福家鄉的輕財義舉。 1.奉旨查抄學差 翰林院庶吉士吳省才,通過有權勢的人物,點了云南學差。這是一個美缺,一般人是謀不到的。他到任之后,首先考慮如何把運動得來的官位,求得本利雙收。就找幾個親信議定一個舉人要幾百兩銀子,并且分名次,越前的貢銀越高,那種有真才實學的窮秀才,就只好“靠邊站”。這種公開認財不認才的行動,激起全省考士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可也有幾個不甘委屈的人,共議擬了幾份對聯,暗暗貼在貢院大門旁及周圍官道旁,上寫:無貝休想進貢院,少目怎能看文章。橫幅:口大坐天 上聯嵌一個“才”并雙關沒有“財”,只憑才休想中舉,下聯嵌一“省”說明不論“才”,橫幅嵌他的姓“吳”并說明他欺君罔上叛逆篡位的行為。有幾個不服的人,偷偷揭下,不知通過什么關系遞到季三韃子手中。他看過后,義憤填膺,跳了起來,立刻動筆寫好奏章,次日上朝,用對聯原稿謹呈御案,并逐聯解說。特別這橫幅四字,透露出他叛逆坐天的野心,過去封建君主最恨最防的這種人,立即傳旨扭解來京,抄沒私產交刑部議罪。 2.揭發治淮貪污人員 河南人工部主事酈佳艮,通過權路,得了治淮工程防治使的要職,他出京后第一步,首先到家鄉巡視。地方官即連夜過府求見,密議由治淮專項中撥出一筆交地方整修縣城。他家的祖塋恰恰近城外,地方官也連帶修繕一新。其它他卻到治淮河工程上鬼混了幾個月,錢入私囊,回京交差,淮河依舊成災。與季三韃子熟識的官員在他面前談及,他聽后很認真,恐怕一面之詞,即派了一個得力的人到淮河及河南酈的家鄉暗訪,回來后卻帶回一副對聯,是不忿者貼在淮河大堤及他家鄉修繕一新的縣城上。 麗斯邑兼麗斯穸,貪淮水更貪淮金。橫幅:水金全無 這幅對聯也是巧妙地把他酈佳艮名字嵌在里面。古時大耳朵在字右邊讀“邑”,是縣的代詞。上聯的意思是,把他家鄉的縣城和他家的祖塋修繕美觀,嵌入他的姓“酈”,下聯是淮字沒有水是“佳”字,“銀”字沒有“金”是“艮”字,合起來是他的名字“佳艮”,橫幅是淮河沒有治好,工程的錢也沒了,依舊是“佳艮”原名,不是“水金全無”嗎?季三韃子見到大怒,立即奏本參革,結果奉旨查抄,交刑部議罪。 3.巧揭花盆秘密 有一圣裔(異族入主關內后,稱關外本民族為“圣裔”,漢人稱“韃子”或“韃虜”)傳說漏其姓氏,曾除南翔路總管,現任期屆滿,回京謀升遷,恰遇季三韃子。原來季三韃子常青衣小帽,最多兩個隨從,專在碼頭或交通要道“迎送”來去官員,體察吏弊。 在箱籠櫥柜未發之前,特別慎重其事地上岸幾大木盆花(古時搬運細致物品專用的大木盆,類似舊式洗澡圓木盆),俱是兩個壯漢抬著,僅擺著十盆野菊,每盆還另有一個家人護押,季三韃子感覺奇怪,卻好奇地沿途跟蹤下來。看那花盆是最不值錢的瓦缽,一般人家移栽花后,總是撂掉。論花吧,也是最低級的山菊,值得專人護押?好像很重,兩個壯漢,都抬得“汗滴禾下土”。這十盆花,一般估計不超過二十斤,內中定有文章,便示了一個眼色,叫一個隨從跟著打聽,自己也仔細地數了一下共五大盆,有一盆還多了一盆,隨從回報后,即命回府,換上官服,仍帶這兩個隨從打轎前往該府“拜望”。 該官員正計點運到家的花盆,聞報駙馬爺親自過府拜望,來不及更衣,人已進府,只好就身衣冠,放開笑容,急步迎上前來。結果不容推諉,賴死賴活強行叫隨從捧回兩盆。 季三韃子對這帶回的花很沉,秤秤小秤又打不起,一定有花色在內。決定明天帶上朝。 那兩個內侍,各接過一盆,齊聲說:“駙馬爺,這是什么花呀,好沉!”季三韃子更加心內踏實,叫內侍直接放在御案前,季三韃子磕頭上奏道:“恭禧圣上,賀禧圣上,由于圣德,天降瑞花,象征國泰民安。”皇上在龍椅上抬起身,兩手伏撐著御案,垂目下瞧,卻是一般的凡花,又是極簡陋的瓦缽,何奇之有,這時,兩旁的文武大臣,聽得駙馬如此歌頌,群皆好奇地側目而視。季三韃子繼續奏到:“這是南翔路總管某某任滿回京帶回幾十盆送親朋好友的,說是南翔山間遍生奇花,重如磐石,非凡花可比!”皇上說:“我倒要試試,捧一盆上來。”季三韃子立起身手送上一盆,皇上接過連聲說:“好沉呀,這是什么花呀?那一盆呢?”三韃子又捧起另一盆,假著沒有放穩,嘣的一聲,打得粉碎,內侍們急忙過來清理卻露出“餡”,揀起一塊金磚遞上御案。皇上命內侍:“也把這盆試試!”也不待內侍來接,隨手摔了下來,同樣遞上一塊“瑞寶”,皇上即命過重,回說同樣一百兩,有塊略沉些,約重二錢。凡是開國君王,都是對貪污腐敗深惡痛絕,不由龍顏大怒,立即傳旨查抄,還拉扯出幾個靠山。結果降旨抄沒家產,本人削職歸民,永不調用。幾個關系深厚者,同樣削職貶斥。因此,朝中有暗中弄鬼的人,見到三韃子上朝,無不提心吊膽,心驚肉跳,形成一句歇后語:季三韃子上朝——地動山搖。并傳出季三韃子上朝時,只要看他的帽子角,偏右文官就得注意,偏左武班就得小心,這是何等的評價!但也留下將來私造金鑾殿趁機報復的禍根。 4.三山不出頭 異族入主中原后,由于幾十年戰爭,本身也財力枯竭,卻對占領下的人民大肆掠奪,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泰興當然也不例外。季三韃子雖在京做官,對此種也聽得反映。常想待機而動。 恰巧公主的八弟太子過府探望姐姐。太子問:“皇兄,貴鄉哪里?”季三韃子得此機會便說:“小地方,泰興延令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季三韃子回答道:“倒有三山不出頭,二分明月夜……等等”這樣太子回宮要求皇上準許,駙馬公主還鄉探親,太子跟隨來泰。 當時駙馬府也選定傍小廟慶云寺,尚未建成,領公主、太子秘密入駐陸家灣老宅。 次日,早飯后,即陪太子隨從幾個泰興籍家仆步行上街出游。 首先聽得婦女大哭,且邊哭邊數。太子問:“哭什么?”季三韃子故裝不知隨口答道:“老了人。”(即死了人)走東也有人哭,到西也有人哭,太子懷疑地問:“不成家家老了人?”季三韃子即命隨從找一個人來問問。 不多久找來一個衣著襤衫的五十多歲老人,眉頭一掃,彼此會意說:“家家沒得吃,婦女們餓得哭。”接著哪有好話說。道:“客官們一定是外地人,不了解。當初我們泰興是真是個好耍子落頭(地方),自從定鼎后,五花八門苛捐雜稅,搞得泰興人民食不終口、衣不終身,改朝換代老百姓不管,只要能自食其力有飯吃、有衣穿。”接著領太子各處“觀光”,兩天不到就鬧著要即刻回京。 5、小西門上黃橋 小西門開成后,地方官也遵諭張貼布告,除供駙馬府進出專用,其他軍民人等一律不得通行。說是這樣說,當天就擁擠不開的人,車水馬龍地進進出出。原因是其他東西南北門進出城均要把什么“人丁進出勤務稅”簡稱進出稅,規定大人十文錢,兒童五文錢,抱在懷里吃奶的嬰兒還要兩文多。其它肩挑擔者看東西大小另外加錢,每天有一個官兒叫什么“城捐司”帶著兩個韃子兵,肩著一個茅竹錢筒,開城關城。當時,這不是一個小數字,自小西門開后,當然都趕來小西門進出。丁家橋(民主橋與工農橋之間原來一小橋,近年來才拆去)有一家剛生小孩的新媳婦是黃橋人,娘家兄弟結婚央小車來接,由其它門出去三十文把不住。古話豆腐大一片,多跑三個店,愿意兜這個大圈子是劃算的。因此留下一句偈后語:“小西門上黃橋(大兜圈子)。”縣尹也看出這個問題,便派出兩個韃子兵來,說是代駙馬府開城關城,進出城就沒有這樣自由。季三得知后,也采取相應的措施,每天也派出兩個管家站在城門口,凡有阻止,即上前應話:“這是駙馬府的親戚。”四城門依舊收不到錢。 一天,季三回家,縣尹連夜找上門,談及小西門進出人多,駙馬不由放下臉色答:“小西門是我開的,還要向你說明親戚多不多?你是外路人不知道。你是我的親,我是他的親,他又是他的親,這叫‘連環親’,五城門關起來是一家。”縣尹卻站起來道:“是是,不過四城門收不到錢,卑職俸銀微薄,添又添不起,請駙馬爺慈悲慈悲!”季三道:“這話倒不錯。我來問你,往常小西門不開之前,四城門每月總共收多少?”答:“不等,有些月收十來兩,有的七八兩。”季三道:“不要說我有這許多連環親,由我來解決。小西門不談,你把其它四門收錢人一律撤走,僅留兩個開關城門的人,任老百姓進出,平均每月給你十兩,歸駙馬府算。”縣尹搶答道:“好好。”季三道:“我的話還沒說完,歸我總付,對你方便,免去你換銀湊零的。但也要給總付者實惠。每年以十個月算,一年一百兩,大年三十到駙馬府兌付。”縣尹忙立起道:“好好,怎敢怎敢!”在他已走出門又叫回道:“包括兩個水關在內。”縣尹欲待回身羅嗦,賬房已塞過一紙一百兩銀的“兌據”。另外一個隨從半推半喝地說:“駙馬爺另有公務,快走快走!”就這樣留下又一個偈后語:“關起五城門是一家(連環親)。” 季三韃子造福桑梓的傳說限于篇幅,僅舉此幾例。因此,在他后來私造金鑾殿的事發,首先是家鄉在京做官的人冒死連夜傳遞消息,使他有時間彌瞞過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