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迷戀網絡分五類
一位家有小學三年級男孩的家長對心理醫生說:自從前年孩子迷上網絡以后,已經是連著暑假、寒假兩次帶他看“心病”了。他是“網癮”嗎?我們家長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需要做的什么? 案例:父母常年奔波少年網吧為家 他才讀初三14歲,卻已有兩年“網癮”。男孩王冪的父母常年從商奔波于外地,由爺爺奶奶照顧他和妹妹的生活。剛上初中時,王冪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中還處于中等偏上,可自從迷上網絡,他就常常放學后直奔網吧。由于沒有父母的管束,他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最后常常夜宿網吧。沉溺于網絡的同時,他的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而且與周圍同學的交流越來越少,對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則是避而遠之。 點評:問題出在家庭教育上 上海市心橋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師張華:在這個案例中,王冪的問題出在家庭教育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加之祖父母年紀大,對他的管教不嚴,平時和父母交流溝通又很少,無法得到適當的關懷和引導,因此內心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另一方面,進入初三后,由于學業緊張,頻繁的考試,他很容易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轉向虛擬世界尋求安慰,因為在網絡中他沒那么“失敗”。 這個案例留給所有青春期孩子父母們思考的是,一定要加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和交流。有效是指要把握孩子的思想狀況,注意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提供自己的建議,而不是引起他們反感的一再要求和訓誡。另外,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因此家長對他們適當的管束仍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在他們的時間規劃和任務執行方面。最后,家長在孩子取得成績后要多加贊揚,在他們受挫后也要及時給予鼓勵,青春期的自信多是源于他人的鼓勵和肯定。 案例:父親暴力阻止兒子對抗成“癮” 今年讀初一的李明在考上重點初中后,獲得了父母的獎勵———一臺電腦。然而,李明對電腦的喜愛引起了父母的不安。父母看到他經常上網,害怕兒子會染上網癮。從此,父親只要一看到孩子坐在電腦前就開始緊張不安,想方設法阻止他玩電腦。由于父子意見不合,多次發生沖突。后來,父親干脆在電腦上設置了密碼,甚至拔掉了網線。李明非常氣憤,于是省下零用錢,偷偷到外面的網吧去上網。父母找到他后,從開始一個耳光,到一頓暴打。漸漸地,李明為對抗父母,許多次故意躲在各種場所,卻對父母說在網吧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