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村里建了三次衛生室 長期以來,曹榮在精心施治、熱心服務的同時,致力于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衛生保健事業。 社區衛生服務站是曹榮開展服務的窗口和陣地。宋橋村黨支部書記李中平說:“曹榮很敬業,不僅有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特別重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這么多年來,他在村里建了三次衛生室,每次都吃盡了千辛萬苦。” 上世紀八十年代,村集體收入比較微薄,沒有一個像樣的衛生室。對此,曹榮下決心為鄉親們新建一個寬敞明亮、功能齊全的衛生服務站,從根本上改善村里的醫療設施和水平。沒有錢,他就四處“化緣”, 不知道跑了多少腿,說了多少好話,終于籌集了一部分資金。并把自家準備蓋房子的磚瓦、鋼材、水泥全部拉到了衛生室的工地上,使三間嶄新的衛生室順利落成。隨后,他又墊資購買了一些必備的醫療設施和公共用品,使宋橋村衛生室一躍成為全市農村衛生室的樣板,還吸引了靖江、江陰等周邊縣市的衛生部門前來參觀學習。 宋橋村的第一個衛生室就是曹榮白手起家、一磚一瓦籌建起來的。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村里大力發展村級經濟,引進能人興辦工業企業,需要動遷衛生室。曹榮二話沒說,想方設法建了兩間房子,將衛生服務站搬了進去。 2006年,來村里投資創業的能人賢士越來越多,處于交通要道旁邊的衛生服務站不得不再次為經濟發展“讓路”。 “村里當時只重新安排了一處場所,其余的都是他自己想的辦法。”李中平說。曹榮通過積極上爭、發動社會能人捐助、自己墊資等辦法,建起了四間占地100多個平方米的衛生室,并對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添置了部分先進的醫療設施,進一步方便了群眾看病就診,并在全市首批通過了省級驗收。 多年來,曹榮積極配合上級醫療衛生部門在村里開展計劃免疫、婦幼保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健康狀況普查等工作,全村的計劃免疫建卡、建證率連續多年均為l00%,“五苗”接種率一直穩定在98%以上,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并為全體村民建起了健康檔案。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蔣華等沿江地區曾是全市血吸蟲病高發地區,村里十戶就有八戶被查出血吸蟲患者。對此,曹榮白天組織群眾查螺滅螺,配合醫護人員集中治療患者,晚上挨家挨戶查“血絲蟲”,組織群眾開展防病知識宣傳。連續一個多月,他沒日沒夜連軸轉,在他和醫療部門的努力下,終于使血吸蟲病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直到現在,宋橋村沒有發現一例血吸蟲病新發病例。 在防治“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中,曹榮本著“守土有責”的信念,給群眾耐心細致宣講疾病防控知識。宋橋村地處交通要道旁邊,人流量大。“非典”期間,凡是流進宋橋的外來人口或者是返鄉人員,曹榮總是不厭其煩勸導他們接受醫學觀察,測量體溫,并詳細記錄備案。 農村合作醫療,曾是鄉村醫生工作的難點。但在宋橋村一直沒有停辦,參保率一直穩定在98%以上。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各地合作醫療紛紛解體,“宋橋現象”非常難得,在全市也非常少見。“這與曹榮的真誠服務分不開。”李中平說。 為做好這項工作,始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的群眾家庭比較困難,他就主動幫助墊付合作醫療費。曹榮說,合作醫療可以凝聚眾人的力量,防止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做醫生,做的就是良心 鄉村醫生很苦,待遇也很低。曹榮也有過很多次“跳槽”的機會,可以去鎮醫院或者其他單位工作。但每當他想起父親的訓誡,想起患病鄉親們痛苦的樣子,想起大家期盼的眼神,那種神圣的使命感又驅使著他把這份職業干好感出色。 上世紀80年代,曹榮有一個親戚在深圳創辦了建筑工程公司,手下常年有三四百個工人,需要聘請一名專職醫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家人”曹榮,并承諾年薪在一萬元左右。在當時,鄉村醫生每個月的收入只有20多塊錢。曹榮有點動心了,妻子和其他親友也勸他去深圳發展。 但是,隨即發生的兩件事情,讓曹榮堅定了扎根農村、奉獻鄉親的決心。 曹榮的妻子告訴記者,當時村里另外一名鄉村醫生不幸患上了腦癌,被轉到南京動手術。臨行前,那位醫生拉著曹榮的手,將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全部托付給了曹榮。 之后沒幾天,村里一名小孩子不慎溺水,被救上岸時已是臉色鐵青,幾乎沒有了呼吸。曹榮趕到現場時,孩子的家人只顧嚎啕痛哭,沒有一點主意,更不懂起碼的急救常識。曹榮當即動手清理孩子的呼吸道,并開展人工呼吸和心臟按摩,終于使孩子恢復了心跳和呼吸。看到孩子救醒后,一家人連聲稱曹榮是他們家的大救星,孩子的奶奶跪在曹榮的面前長時間都不肯起來。 這兩件事,讓曹榮對生命的意義和醫生的職責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隨后,他就以“村衛生室的事情多,走不開”為由,婉然謝絕了親戚的好意。 一段時間,因受“拜金主義”的影響,不少鄉村醫生私下里進購藥品從中牟利,還有的基層衛生服務站“以藥養醫”,發了不少財。對于曹榮來說,他也急需要錢,村衛生室還欠著不少的債務,孩子上學需要錢,自家的房子翻建也需要錢。但曹榮沒有那樣做,他說,做醫生做的就是良心。 曹榮的工資雖然不高,但他經常救助家庭條件較差的患者。本村貧困戶季月銀,患有紅斑狼瘡疾病,曹榮不僅免費給她治療,還經常掏錢買藥送給她。季月銀說:“曹醫生心眼兒好,不是他,我早就活不成了。”30多年來,曹榮為群眾免費救治的費用已經超過了10萬元。 回顧30多年的從醫歷程,曹榮沒有忘記父親的教導。讓他倍感欣慰的是,現在他的兒子對醫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報考了南京醫科大學,目前在泰州人民醫院工作。每逢節假日回家,兒子總要到他創辦的衛生服務室,和他一起坐診,熱心為鄉親們服務。 宋橋村及相鄰的村民們都說,這個三代從醫的家庭,難舍的是濃濃的鄉土情結,傳承的是奉獻和責任。(記者 孫紀剛 馬宏飛 特約記者 趙建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