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項目引領轉型升級
|
推動黃橋老區與沿江地區協調發展 城鄉二元、區域發展不平衡,仍是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2009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850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180元,是前者的不到二分之一,且這一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全市16個鄉鎮中,12個屬黃橋革命老區。4個非老區鄉鎮中有3個在沿江。這3個沿江鄉鎮用25%的面積產生了75%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所有老區鄉鎮之和。“沒有黃橋老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市的小康。”市委、市政府決定,搶抓區域統籌發展的新機遇,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路徑,加快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首先,協調三次產業發展。我市提出了“一產提速度、二產提效益、三產提層次”的目標。在農業生產上,實施“雙五”計劃,即“高效農業占耕地的比重達50%,每個鄉鎮建設一個5000畝的高效農業園區”;圍繞目標,抓“雙萬”工程,即建設“萬頃良田”、培訓萬名農民;在全市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農業科技園區、高效農業園區3個示范基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其次,通過區劃調整,科學規劃,努力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今年我市合并掉5個鄉鎮,進一步整合區域發展資源,在此基礎上突出建設“三城四片五重點”,即泰興主城區、黃橋副中心、濱江虹橋新城,東、南、西、北四大片區和古溪、廣陵、河失、新街、宣堡五個重點中心鎮。 在整合區域資源基礎上,實行區域化分工、差別化發展:東片重點發展加工制造業、特色旅游業和現代高效農業,南片重點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工業,西片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北片重點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業。 加大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的力度和廣度。我市今年進一步加大區域供水工程建設力度,年內讓包括黃橋老區鄉鎮在內的全市人民喝上長江水;投入1.7億元建設垃圾焚燒發熱項目,同步建設“一區四園”和5個重點鎮的污水處理廠,有效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在科學合理布局、穩步推進集中居住的基礎上,加快集鎮道路建設,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形成支撐和促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城鎮、產業加快發展的大交通格局。 與此同時,將鄉鎮分為宜工、宜農、宜旅游三大類六小類,實現差別化考核,并加大新開工項目在考核中的權重。 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0.5萬畝,其中設施種植面積1.3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突破35%。黃橋老區農民上半年人均純收入達4270元,同比增長11%,超過全市平均增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