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力揮(戲劇家)
|
第二,在結構、主題的確定上,章力揮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提高戲的思想性,他明確提出把剿匪斗爭放在“美蔣勾結、假談真打”的背景上,強調座山雕是一伙政治土匪。原劇本27場戲,結構上既平又散,觀眾的興趣調動不起來。章力揮主張刪去一些過場戲,又合并了幾場戲,27場戲濃縮成了9場。在刪繁就簡的同時增加了一場,這就是第三場“深山問苦”。這場戲原劇本和小說中都沒有,是章力揮創造性的構思。這場戲感情充沛,催人淚下,在結構上加強了一、二、三場之間的血肉聯系,在深化主題上產生了一個很大的飛躍,同時也解決了原劇沒有女聲部的弱點,可謂神來之筆。 第三,章力揮在全劇的協調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章力揮原任《智取威虎山》創作組組長,劇本創作完成進入排練階段時,章力揮被任命為《智取威虎山》工作組組長。章力揮負責全面協調全劇的音樂、舞蹈、美術、表演、導演工作,每一門藝術,逐一過堂,毫不馬虎。一年時間,這個戲順利上演,并獲得了成功!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章力揮在《智取威虎山》的創作過程中,為貫徹周恩來總理的有關指示和維護藝術的完整性,敢于堅持真理,對江青的一些所謂“指示”公開提出不同意見,進行抵制,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黨性和光明磊落的胸懷。如第七場戲,李勇奇起初對解放軍缺乏認識,認為“自古以來兵匪一家”,后來少劍波讓白茹為李勇奇的兒子看好了病,李勇奇的態度徹底轉變了,決心“從此我跟定共產黨把虎狼攆”(后“攆”改為“斬”)。江青看過劇本后認為這是反動的人性論,蠻橫地決定要改本子,把白茹給孩子治病的情節拿掉。章力揮當面頂她:這怎么是人性論呢,這是革命的人道主義,是人之常情!事后,張春橋批評章力揮:你真笨!你怎么能頂撞客人(當時對江青的稱呼)呢!“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章力揮被扣上“反江青”的帽子,關進“牛棚”,遭受批斗、迫害。 1968年,中央決定將《智取威虎山》搬上銀幕,物色電影劇本的編劇人員。江青說:我還是找那個曾經罵過我的章力揮,我只記他的功,不記他的過。但上海市委副書記徐景賢(原來是章手下的一名文藝干事)為討好江青,在傳達她的“指示”時說:江青同志寬宏大量,只記他的功,不記他的過,我們造反派卻要記他的過!章力揮再次受批斗、受迫害。自1966年冬至1976年冬,整整十年,章力揮一直在上海市“五七”干校勞動。其間,他曾兩次離開“牛棚”,一次是1972—1974年間,讓他再次修改話劇《年青的一代》;一次是要他寫一個以造船廠為生活背景、反映“走資派還在走”為主題的劇本。他去江南造船廠體驗生活兩個月后,拒絕接受寫作任務。他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我沒有看到什么走資派還在走,我不能違背藝術良心胡編亂造! 章力揮的同事們這樣評價他:章力揮不同于一般領導干部,他從不唯唯諾諾,他屬于領導干部中有文人骨氣的那種人。他十分反感風派人物。“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揭發他反江青,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后,又有人說他投靠江青。章力揮說:我跟江青只是工作上的聯系,我從沒想去投靠她;當時江青的面目尚未暴露,我頂她也只是藝術上的爭論,現在我也絕不想把自己打扮成反江青的英雄。 四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章力揮徹底“平反”了。他先在上海市文化局文學組任組長一年多。1979年,他受命組建全國第一個省市級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章力揮任所長、黨委書記。為研究所的建設、發展,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 1、為促進戲劇創作,活躍戲劇評論,章力揮主編戲劇雙月刊《新劇作》。1979-1986年,《新劇作》計出40多期,發表數以百計的論文、100多部劇本,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精品力作,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如《五女拜壽》《張志新之死》《木棉花開了》《再見了,巴黎》等等。 黃橋籍劇作家劉鵬春的揚劇《皮九辣子》也是首先由《新劇作》推出的。作者先將劇本投給江蘇某刊物,該刊認為劇本揭示的矛盾非常尖銳,壓了六七個月未敢發表。章力揮看過本子后,認為這個戲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塑造了一個嶄新的人物形象,很有新意,當即拍板在《新劇作》上發表。后來這個戲獲第五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并獲戲劇界最高獎——曹禺戲劇獎,劉鵬春也因此而名聲大噪。 2、章力揮十分關心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發展,在全國率先提出為老藝術家作藝術總結的倡議,并迅速實施,主持編寫了俞振飛、丁是娥、筱文艷、袁雪芬等5位戲曲表演藝術家的藝術總結(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藝術總結,為此,《解放日報》發表了評論文章,充分肯定這一工作的重要意義。1979年12月,章力揮與高義龍采訪袁雪芬及其家鄉嵊縣,此后又大量收集資料,撰寫了《袁雪芬的藝術道路》,對袁雪芬的表演藝術作了更系統的總結,《文匯報》用18個星期在“戲劇與電影”版連載了此文。后經擴充豐富,1984年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袁雪芬的藝術道路》一書。這是新時期我國出版的第一部戲曲藝術家傳,影響很大。 3、章力揮十分重視與社會的聯系。 1979年,上海藝術研究所建立了電視部,數年中記錄了800多部藝術家的演出記錄,為今后的藝術研究工作留下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1979年9月,在他和袁雪芬的主持下,由上海藝術研究所和上海越劇院聯合舉辦了“越劇尹派藝術演唱會”,在容納萬人的文化廣場演出兩場,氣氛熱烈,欲罷不能。這是新時期我國首次舉辦戲曲藝術家流派演唱會。1983、1986年,上海藝術研究所又兩次與越劇院合辦“上海、浙江越劇革新研討會”。 章力揮在藝術行政領導干部中是一位十分活躍的人物,80年代初他雖已年逾花甲,但仍積極發起并參與了一些藝術團體的活動。 在此七八年間,章力揮在戲劇理論建設方面撰寫了大量文章,如《中國戲曲的審美特征》(在全國高校美學教師進修班講話,后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學與藝術講演錄》)、《注意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從京劇<智取威虎山>的表導演談起》(收入《戲曲現代戲導演、表演藝術論文集》)、《跟上生活前進的腳步》(中國戲劇出版社收人專集)、《喜劇的創新與戲劇觀的更新》(湖南出版社《喜劇論文集》)、《欲美必新,新而為美》、《讓越劇之花開得更鮮艷》等等。 1984年,他在戲曲年會上致開幕詞,針對戲曲界對傳統抱殘守缺、對劇種特點理解僵化的傾向,提出不但要縱向繼承,還要橫向借鑒,吸收新的營養,解放思想。這個發言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成了整個年會的貫串線,并在全國戲劇界引起轟動。對“縱向繼承、橫向借鑒”這個命題的爭論,在中國劇壇持續了兩年之久。實踐證明,提出這個命題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普遍意義。作為一位學者,章力揮的思想是開放的,是始終站在前沿的。 他還主持了國家重點科研課題,擔任《中國京劇史》主編和《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副主編。《中國京劇史》獲全國優秀圖書獎,發行時《解放日報》《文匯報》發了消息,評價它是一部規模最大(120萬字)、內容最豐富翔實的京劇史著作,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在此期間,他仍鐘情于戲劇創作,有話劇《總有人走向雷電》(與汪天云合作,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出)、電視劇《春風吹又生》(刊《新劇作》)、《生活的腳步》(中央電視臺播放)等等。他去世前不久,還策劃了電視連續劇《千堆雪》,他的兒媳、著名電影演員吳海燕主演兼制片人,此劇由央視和多家省電視臺播映。 章力揮還參加過一些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1961年夏,上海越劇院應金日成主席之邀,組成中國上海越劇團赴朝鮮演出越劇《紅樓夢》。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受到金日成接見。該劇團由朱光(北京市副市長)任團長,袁雪芬(上海越劇院院長)和章力揮任副團長,章力揮兼黨支部書記、秘書長。出訪前,袁雪芬、章力揮拜望了鄧穎超,演出結束回國時,周總理接見了劇團負責人及主要演員,并設家宴款待,與他們合影留念。章力揮一直珍藏著這張照片,1972年在“批林批孔批周公”時,章力揮公然把這張照片端端正正地放在辦公桌的臺板下,很多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1980年春,章力揮與李泰成(上海市文化局局長)率領中國上海雜技團赴美,在紐約、華盛頓、費城、芝加哥等6大城市演出2個多月,并進行文化交流活動。該團由李泰成任團長,章力揮任副團長兼支部書記。此次活動是商業性演出,是改革開放后的首次嘗試,為以后的出國演出積累了不少經驗。 1996年1月22日,章力揮因患癌癥,醫治無效逝世,終年76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