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鎮
|
【概況】 新街鎮地處泰興市東北部,北靠泰州姜堰,東鄰元竹、劉陳,西依宣堡、根思,南與河失、溪橋鎮接壤。鎮域面積72.0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200公頃。下轄28個行政村,432個村民小組,人口61242人,其中非農人口4700人。2009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億元,較上年增長22.3%。完成財政收入2629萬元,同比增長19.28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470元,年末儲蓄余額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2%和21.87%。 農業 高效農業持續發展,結構調整不斷深化。堅持以提質增效為主線,以改善裝備、更新設施為抓手,著力結構調整和產業重組,引導劣勢項目“騰籠換鳥”,優勢產業擴能增量,發展日光溫室大棚28個,新建鋼架大棚450個,申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5個,“綠色食品”1個,提升新街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有效組合“自然資源與廣闊市場、傳統產業與現代科技”的高位嫁接,致力科技創新,推進產業配套,農業科技示范園如期竣工,農產品加工園循序漸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從新品研發、種苗繁育到生產、加工、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體系,增強產業發展的后勁和動力。面對市場變幻和園區發展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冷靜分析、從容應對,分類指導、有效服務,通過穩定情緒、提振信心,激發了業主和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園區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新街高效農業總面積1000公頃,覆蓋面達28.5%。農業園區被評為“江蘇省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全年完成農業增加值8.9億元,同比增長22.3%。 工業 年內,著力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工業經濟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成功簽約無錫機械園擴產項目,華金機械、華興鋼結構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大力培植規模企業,宇宸、奧普森、彩印包裝、同際木業等企業以增量投入帶動存量盤活,實現了企業規模的擴容增量和主導產品的擴張增效。2009年全鎮培育億元企業4家,3000萬元企業5家,列統企業達14家,全年累計完成工業銷售收入11.5億元,國稅開票銷售3.6億元,工業利稅1.02億元,技改投入1.28億元,利用民資1.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26 %、7.46 %、50.56%、42.22%和15.20 %。 建筑疏浚業 年內,通過內抓管理、外拓市場,運行質態有所改善,經濟效益穩中有升,全年完成施工總產值2.1億元,同比增長10.52%。勞務輸出規模擴增,結構優化,農民增收的渠道不斷拓寬,全年累計輸出勞務24100人,較上年凈增1020人。 集鎮建設與服務業 年內,堅持把集鎮作為資產來經營,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開發機制,加強以保潔、出新、拆違、治亂、增亮、添綠為重點的集鎮長效管理,致力提升集鎮的品位和形象。累計安裝公益廣告宣傳牌236個、路燈121盞,新建路牙花草帶5.4千米,打造綠色景觀風光帶11條,新廣公路、根南公路、古高公路、新街大道等已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的亮麗風景。與此同時,以發展連鎖超市、綠色餐飲、生態旅游為重點,開發實施服務業項目8個,新增服務業企業3個,完成服務業增加值2.56億元,同比增長28.64%。 基礎設施建設 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以環境創優為重點,扎實開展集鎮和村莊環境整治,突出建管并重,標本兼治,機制創新,長效管理,鎮容村貌煥然一新,環境管護步入制度化、常態化的良性軌道。全年累計鋪設通村公路5條8千米,疏浚、凈化中溝6條、莊河道108條,新建干河、中溝、生產溝橋梁9座,創建河濱觀光帶4個。注重加大農業投入,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新建硬質循環路道5.1千米、砂石路6.3千米,配套建設生產溝以上排灌設施39座,實施省級土地整理項目1200公頃,為高效農業的加快發展創設了良好的條件。 社會事業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對照全面小康目標,著力突破薄弱環節,竭盡所能改善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2009年,全鎮落實醫療保險對象5.8萬人,辦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9500人、“電腦入戶”840臺,超額完成市交任務。群眾體育蓬勃開展,全民健身深入推進,成功舉辦第三屆農民運動會,體育工作獲市表彰。 【泰興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竣工】 泰興市農業科技示范園是市委、市政府科學謀劃決策、直接為高效農業提供科技支撐和配套服務的功能園區。工程于2008年10月開工建設,2009年11月投入運行。項目總投資1870萬元,實施面積3.3萬平方米,其中智能溫室6760平方米,日光溫室8500平方米,科技創新服務中心1200平方米?萍际痉秷@立足“科技支撐、示范引領”的功能定位,實行公共服務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運營模式,彰顯科技研發、科技示范、產前服務、觀光旅游等功能。2009年,農業科技示范園被評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 【全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現場會參觀麗佳禽業公司】 2009年9月22日, 全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現場會代表參觀了位于新街鎮倪滸村的江蘇麗佳禽業公司。與會人員聽取公司負責人的介紹,仔細察看了公司的廠房設計、設施配置、運作模式、生產流水線以及衛生環保、污染控制等,并查詢了企業的種苗引進、培育和市場銷售、生產效益等方面的情況,對公司采取“基地+農戶+小區”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實行“種鴨青飼料就地供給、鴨肥直接返田,種養結合、綜合利用”的生態循環,帶動農戶發展訂單養殖、實現互利雙贏的做法予以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