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三韃子”有無其人?——慶云寺沿革史
附: 泰興古剎——慶云寺(摘)僧智林 (摘)根據史料和慶云寺石刻碑文(原立于大佛殿墻中,十年浩劫時隨大佛殿被拆而毀)記載,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元朝時有駙馬都尉蔡夢祥(泰興人)奉獻宅基擴建。后又有御史福建巡撫朱一馮(泰興人),為慶云寺修建鐘鼓樓,準提樓,千佛樓,定惠齋,西竺庵,普同塔院,崇富院等。至此,慶云寺殿堂樓閣鱗次櫛比,宏偉壯觀,為當時大江南北的名剎之一。如果該寺尚存的話,已有近千年歷史。 慶云寺曾于1905年遭過火災,但損害不大,大佛殿、藏經樓、千佛樓,準提樓等主體建筑,仍然完好。加上前后左右的僧房禪室,整座寺廟院落東至馬家巷,西至紅袍街,南至越街,北至紅牌坊口,占地面積一百余畝。除大佛殿外廟房屋宇總共有一百三十余間。 慶云寺前有山門殿,又叫韋陀殿,內塑四大金剛(又稱四大天王),佛家以四大金剛分管東、西、南、北,保護廟宇,山門殿中間有一尊彌勒佛像(亦稱布袋和尚),它手執布袋,身披袈裟,袒胸凸肚,笑容可掬,似迎四方弟子和游人香客之態。殿內的韋陀佛像,金剛怒目英俊威武,其神其態,無不顯出守佛門之威。 由山門入內便是寺廟廣場,場內古木參天,枝繁葉茂,既是佛門弟子大型佛事活動的場所,又是游人香客憩息散步之處。廣場兩邊有鐘、鼓、二樓,鐘鼓之聲,不絕于耳。過廣場為大佛殿,也就是民間傳說中“季三韃子”所建的金鑾殿。中供奉三尊高大偉岸的木雕佛像,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即如來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兩側有一老一少兩個侍從。老者迦葉,是佛祖傳法的第一代祖師,名列西天二十八祖之首。年少者為阿難,相傳《貝葉經》(佛教經典)系他傳播,大殿兩旁有二十尊護法天神塑像,分別簇擁著佛祖,還有兩個佛祖的上首弟子,東為文殊,西為普賢。大殿后壁為南海觀音,腳下踩鰲魚頭,旁有善才童子和龍女,還有金身十八羅漢和彩塑諸天等。殿中泥塑木雕諸類佛像、天神、羅漢,神態各異,或雙眸半展、低眉垂目;或結跏趺座,神情肅穆。抗日戰爭以前,大殿內晝夜香煙繚繞,香客、游客絡繹不絕。每逢重大佛事,殿內更具特色。五六百名僧人齊聲誦經,抑揚頓挫,和諧悅耳,身臨其境,似進佛國世界。 大殿后為藏經樓,內藏明版本珍貴經書五千零四十八卷(大多數寺廟所藏經書為清版本),可惜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逐漸散失殆盡,實為痛心。 藏經樓向東為千佛樓,該樓中有各種羅漢,佛像一千尊,塑像藝術高超,各具姿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寺內歷代住持(當家師)均視之為藝術瑰寶。過去對此雕塑藝術之杰作,由于階級的偏見,竟不知出于何人之手。可惜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這此活靈活現的佛像,被偽軍和國民黨軍隊破壞殆盡。藏經樓向西為準提樓,它倚水而立,故又名五彩玻璃樓。樓上塑有準提佛像,樓下是香客、游人茗茶休息之處,樓內還藏有歷代名人字畫。 藏經樓、千佛樓、準提樓,呈品字形分布,皆為上下二層,層頂坡度不大,角梁起翹不高,但由于匠心獨運,結構精致秀美,令人有穩重而玲瓏之感。整個寺廟的建筑,唯大佛殿飛檐斗角,宏偉壯觀。全寺拱門黃墻座落于綠蔭古木之中,故有“慶云清梵”之稱,為泰興縣十二景之一。寺外四周均為河水環抱,只有一座石橋能入寺內。(我記憶中石橋早沒改為穿橫山門的慶云巷——摘者注)(下略)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