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降溫多少?至少3度以上
連日高溫,走在路上皮膚被曬得發(fā)燙,能碰上樹蔭,真是幸運的事。可是,北京街頭真正能夠成蔭的樹還有所欠缺。記者兵分多路,實地測量發(fā)現(xiàn),有沒有樹蔭直接決定了氣溫高低,空氣溫差至少在3攝氏度以上。 實驗一 測試地點:天壇公園 時間:14時05分 測量工具:水銀溫度計 測量內(nèi)容:公園內(nèi)外對比 溫差:6.7攝氏度 天壇公園北門外,上千平方米的水泥磚地面沒有樹木遮擋,直接暴露在烈日下。記者從開著空調(diào)的車內(nèi)出來,手中的水銀溫度計紅色汞柱,以肉眼看得出的速度迅速攀升。不到一分鐘,溫度計指示的溫度從30攝氏度上升到39攝氏度。大約2分鐘后,在太陽下離地約1.5米的高度,溫度計顯示溫度已經(jīng)達到40.5攝氏度,并且穩(wěn)定在這一刻度。 滿頭大汗走進公園,還沒有走到中央甬道的樹蔭下,已經(jīng)感覺比外面涼快,一看手中溫度計,已經(jīng)降低到39攝氏度,一墻之隔,古木參天的公園里頭,氣溫已經(jīng)比外面低1.5攝氏度。走進北門100多米,記者在一排楊樹的樹蔭下停留了大約5分鐘,溫度計汞柱指示的刻度,降到了36攝氏度。 “公園里還有沒有更涼快的地方?”記者繼續(xù)往公園中心地帶走,選擇在祈年殿東北側(cè)的一片樹林中央進行測溫。一走進樹林中間的空地,立刻能感覺有涼絲絲的微風流動,將溫度計放在一株側(cè)柏附近的陰影中,幾分鐘后,水銀柱降低到33.8攝氏度。成林的樹蔭降溫效果達6.7攝氏度。 實驗二 測試地點:南池子大街 時間:15時15分 測量工具:水銀溫度計 測量內(nèi)容:行道樹下和紅綠燈旁 溫差:3.2攝氏度 來到南池子大街,這里只有硬化路面,兩側(cè)種植著單排國槐,樹冠已經(jīng)合攏,在這里,溫度計顯示氣溫為35.5攝氏度;而南池子、北池子交界處,沒有樹蔭、暴露在太陽下的紅綠燈路口,溫度計直指38.7攝氏度。 “在店里干活覺得太熱,就愛出來透透氣,往街邊一站,挺涼快。”胡同口不遠處的杭州特色小吃店,一名伙計非常享受蔽日綠蔭。記者也注意到,有多輛汽車行駛到南池子,原本緊閉的車窗戶,迅速搖了下來。一名出租車司機在停車等候的時候告訴記者,夏天空調(diào)吹多了,每次經(jīng)過南池子都習慣搖下車窗,換換樹蔭下的空氣,“不擔心熱,空氣也好”。 實驗三 測量地點:海淀區(qū)花園路 時間:12時 測量工具:手持紅外線測溫計 測量內(nèi)容:直曬路面與樹蔭路面溫差 溫差:23攝氏度 記者在海淀區(qū)花園路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上選取了2處實驗地點:一處是樹蔭下,一處是太陽暴曬的路面。記者用手持紅外線測溫計測量了兩處地面溫度,結(jié)果暴曬地面溫度為56.5攝氏度,而樹蔭下的路面溫度為33.5攝氏度,兩者溫差達23攝氏度。4個小時后記者再次測量,兩者溫度仍相差20攝氏度以上。 總結(jié):有無樹蔭人體感受差好些 通過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有無樹蔭,地表溫度可以相差20多攝氏度,這也直接造成了空氣中溫度的巨大差別。本實驗中,在道路上,有無樹蔭,相差3攝氏度,而在綠樹成林的公園內(nèi)和公園外,溫差更是達到了6攝氏度以上,可見樹木在夏天時的降溫效用非常明顯。 氣溫相差3攝氏度到6攝氏度是什么概念?生理學家研究認為,30攝氏度左右是人體感覺最佳的環(huán)境溫度,也是最接近人皮膚的溫度;33攝氏度到35攝氏度時,皮膚出汗,心跳加快;到了38攝氏度時,排汗難,肺部急喘,輸出比平時多60%血液至體表;到了39攝氏度時:人體汗腺瀕臨衰竭,心臟病易發(fā);41攝氏度以上時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當氣溫超過35攝氏度后,成蔭的樹木能降溫3攝氏度至6攝氏度,會使人體感受相差出好幾個量級。 建議:城區(qū)多選樹冠較飽滿樹種 測量過程中,不少群眾向記者抱怨,北京陰涼的人行道還是太少。經(jīng)常騎車上下班、途經(jīng)國貿(mào)橋的張俊說,國貿(mào)一帶樹太少,不少行道樹都在人行道上,自行車道難有陰涼,騎車時多數(shù)時間都暴露在烈日下。 在四季青附近上班的劉輝也抱怨說,雖然道路上有樹,但樹冠太小,起不到成蔭納涼的效果。 不少市民提出建議:樹木對于改善騎行、步行環(huán)境有重要作用,特別是當樹木成林時,降溫作用會加強,因此應(yīng)該盡量選樹冠較飽滿的樹種,如懸鈴木等。一位市民說:“北京綠化有了很大提高,但讓綠樹承擔起‘綠色空調(diào)’的重任,則仍需努力。”記者 童曙泉 侯莎莎 高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