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煥新“活”起來 生態經濟“旺”起來
河道,是城市生態的“毛細血管”,更是經濟發展的“潛在引擎”。當前,泰興正縱深推進以“生態優先”為核心的河道治理行動,從清水綠岸的環境煥新,到“以河養河”的經濟探索,再到流域經濟的融合升級,一條條“綠水”正在演變為惠及百姓、助力發展的“金山銀山”。 秋高氣爽時節,虹橋鎮的河道邊總能見到垂釣者的身影——既有本地村民,也有從靖江、常州趕來的“跨市釣友”。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成為垂釣經濟與農文旅融合的“第一前提”。釣友垂釣后,可就近在農家樂品嘗河鮮、選購本地農產品,或留宿體驗鄉村夜景,形成“垂釣+消費”的聯動場景。 “釣友都愿意來泰興釣魚,關鍵是這里河道治理得好。兩岸護坡規整,釣魚不用帶釣臺;水質也好,釣上來的魚口感佳。”靖江釣友陳建新說。 這樣的“好環境”與“好體驗”,源于泰興精準的河道治理投入與資源統籌規劃。今年重點推進的新曲河治理工程,通過格賓石籠護坡、裝板式護岸等工程修復生態,同時規劃游覽點、完善沿岸步道,為后續經濟拓展打基礎。目前工程已完成約80%進度,預計12月竣工。 “工程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沿線生態環境,總投資約3400萬元。目前裝板式護岸已完工,格賓石籠護坡還剩兩公里左右,所有護坡均采用草籽護坡,并配套相應綠化。”新曲河治理工程施工01標現場負責人丁平介紹。 “生態反哺經濟,經濟滋養生態”。濟川街道眾賢村推行的“以河養河”模式已穩定運行3年,村里劃分河段作為“生態養殖區”,釣友付費垂釣、按市場價購買所釣魚獲,既合理利用魚類資源,又為河道管護增收。這種“養殖+垂釣+管護”模式,打破了“治理靠財政,管護無后勁”的困境。 “目前魚類捕撈年收益約能覆蓋河道70%的管護成本,剩余30%用于應急維護,大幅減輕財政壓力。我們嚴守‘生態承載力’紅線,每立方米水體僅投放3到5尾魚,還會定期監測水質與魚類生長情況,若發現水體溶氧量下降,就減少投放或適量捕撈,始終堅持‘養水’優先于‘養魚’。”濟川街道眾賢村黨總支副書記徐金婷表示。 在如泰運河沿岸,整修后的河道與親水游園相映成趣,不少商家在此開設早茶店,“美景+美食”的組合吸引大量客流,食客一邊品嘗蟹黃湯包、干絲等本地美食,一邊欣賞河景,盡享生態紅利。 “發展河道流域經濟,要跳出‘要么保護、要么開發’的二元對立思維,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系統治理、協同發展’的治水用水活水理念。”市水務局副局長戴建鶴說,“需通過保護生態守住‘底線’,優化功能夯實‘基礎’,激活價值釋放‘潛力’,強化監管筑牢‘保障’,最終實現‘河道變清、功能變強、經濟變活、民生變優’的目標,讓河道成為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黃金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