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產業帶動”,我市雕刻技藝煥發新生——“刻”守匠心非遺路 “琢”就鄉村致富圖
2025-07-18
瀏覽次數:
大中小
日前,在河失鎮劉官村,泰興磚雕第四代傳人劉明宏忙著趕制一批蘇南客戶的訂單。磚雕俗稱“硬花活”,以水磨磚為材,雕刻出吉祥圖案,是極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劉明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合繪畫、木刻等藝術手法,開發出設計新穎的磚雕飾品,深受市場青睞。 “我們堅持使用手工磚坯,雕刻深度與精細度決定作品價值,一塊50毫米邊寬的磚雕售價可達一兩千元,精品更是高達1.5萬元。”劉明宏介紹。隨著古典風格建筑興起,泰興磚雕走出本地,訂單不斷增多。 為傳承技藝,劉明宏舉辦公益培訓班,走進洋思中學、常周小學等校園傳授磚雕文化,并創辦工坊帶動村民就業。“希望更多年輕人了解并愛上這門手藝,讓傳統技藝代代相傳。”他說。
磚雕的鏨刻聲清脆,木雕的刻刀流轉,這些傳統手藝不僅雕琢著時光的印記,更是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在泰興的鄉間田野,一項項精湛的雕刻技藝正煥發新的生機,文化產業通過“精雕細琢”,正在為鄉土大地注入發展動能。 在古溪鎮橫垛社區,年近七旬的木雕匠人顧仁和正用金絲柚木創作“百花爭艷圖”,這套四屏木雕市場價值超過5萬元。顧仁和所在的歲歲紅家具有限公司,主打明清風格“全榫卯”工藝,并創新開發“新中式”產品,年銷售額可觀。 2017年,該企業從上海回遷泰興,建立“非遺+公司+個人”模式,成立6個木雕工作室,培訓并帶動50余名村民就業。“本地老手藝人不愿外出,我們提供崗位,讓他們在家門口增收。”企業董事長顧建國表示,泰興良好的營商環境和低成本優勢,助力產品通過電商銷往全國。 從磚雕的吉祥紋樣到木雕的花鳥靈韻,我市以雕刻文化為橋,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融合。通過“非遺傳承+產業帶動”模式,不僅讓老手藝煥發新生,更成為群眾增收的新引擎。未來,我市將繼續深挖文化潛力,以“精雕細琢”之力,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