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訴求放在第一序列
一年一度的高質量發展總結大會落幕,我市亮出沉甸甸成績單之時,“把民生訴求放在第一序列考量、第一位次推動、第一時間解決”這句鏗鏘承諾,如一座燈塔照亮了我市高質量發展航程的前進方向。 高質量發展從來不是冰冷的數據堆砌,其核心刻度正是千家萬戶的獲得感。當黃橋鎮國企改革蹄疾步穩、虹橋鎮安全生產交出“零事故”答卷、延令街道12345工單辦理質效摘得全市桂冠,這些成績無不凝結著對民生痛點的精準回應。從濟川街道的幸福河湖到根思鄉的菊花產業聯合體帶動增收,從濱江鎮的“全國文明鎮”到宣堡鎮鄉村治理的全國典范,治理之手溫暖觸碰百姓生活的肌理,高質量發展的民生成色愈發明亮動人。 把民生訴求置于第一序列,需具備穿透問題的“火眼金睛”,從微觀處破題解題。正如延令街道分級處置機制高效化解7000余件工單,元竹鎮“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治理智慧,民生痛點往往藏匿于街巷深處那堆堵住消防通道的雜物,或是某個老舊小區居民對改造提速的焦慮眼神。“潤鄰心”小程序中外賣騎手張澎上傳的一張照片,讓我們看到新就業群體如何化身社區流動傳感器——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關鍵小事”,串聯起基層治理的宏大敘事。唯有將百姓的“問題清單”轉化為干部的“履職清單”,從老舊小區改造、道路出行到“一老一小”服務這類家門口工程入手,掛圖作戰、加速推進,方能真正暖到民心深處。 置于第一序列的民生訴求,更呼喚一種穿透形式主義的擔當勇氣與治理韌性。泰興干部血脈里的“三個不相信”精神,在面對群眾期待時,尤需轉化為“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的行動哲學。當企業遇到發展難題,需如大會所強調“不做‘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而做‘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此思維同樣適用于民生領域。“第一序列”最終指向一種價值排序——在資源調度與政策制定中,始終讓百姓的所急所盼成為優先項,讓民生項目快見效、讓惠民舉措早抵達,讓泰興百姓收獲與“當排頭、爭第一”相匹配的“穩穩幸福”。 高質量發展擂臺上,經濟指標如星辰閃耀,但真正衡量發展高度的,永遠是民生福祉的溫度與刻度。“方向對了,路就不會遠。”當我們將民生訴求真正擺在無可爭議的第一序列,就是在為泰興未來夯筑最堅實的根基。這不僅需要善治的巧思,更需全市上下以“三個不相信”的韌勁,把每一項惠民承諾刻寫在百姓的笑顏里。唯有如此,泰興的“強富美高”新篇章才擁有澎湃不息的生命力,發展的星辰大海才真正可期可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