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激起人才“活水”潤澤鄉村“沃土”
伴隨著“叮叮當當”“吱吱嘎嘎”的聲響,日前,記者在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見到了徐小峰。“你這兒不能這么磨,否則這一塊板整個就廢了。”此時的徐小峰正為幾名特意前來“討教”的“學徒”講解著技術要領,一邊上手示范。這里沒有黑板,也沒有大屏,與其說是辦公室,不如說是一個“手工作坊”。 徐小峰作為提琴制作領域的佼佼者,從一名普通愛好者成長為江蘇省工匠、高級技師和鄉土人才“三帶”名人,其成功之路是黃橋鎮本土人才成長的縮影。在他的帶領下,眾多同行不斷探索創新,推動黃橋提琴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華麗轉身。同時,徐小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大師工作室結對幫帶了42名匠人,在傳習中心為1300名農民傳授提琴制作工藝,為37戶貧困家庭創造就業機會、傳授脫貧技能,帶動3萬多名農民從事小提琴以及周邊產業,切實實現了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緊密結合,讓產業發展成果惠及廣大鄉村群眾。如今,黃橋鎮已成為全國提琴生產的核心區域,每年生產各類提琴70多萬把,占中國提琴總產量的70%,同時也拿下全球40%左右的市場份額,贏得了“中國提琴之鄉”的美譽。 人才聚則鄉村興,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人才振興,鄉村振興的發展最終取決于人才。近年來,黃橋鎮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理念,聚焦鎮村產業發展人才需求,主動出擊引才、科學合理用才、優化服務留才,激活鄉村人才振興“一池春水”。 為集聚人才這“第一資源”,去年,黃橋鎮建立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細化年度工作要點和月度推進任務清單,創新人才工作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構建人才引育、流動、評價和服務的全方位政策體系。與江南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學術交流活動4次。成立黃橋(上海)人才服務驛站,舉辦人才懇談等活動14次。建立405名在外高層人才信息庫。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才涌入,如何讓他們在政治上贏得尊重、在經濟上享受實惠、在生活上受到照顧,避免“身邊孔雀東南飛”?黃橋鎮將目光放在了人才的成長和服務保障上。 目前,黃橋鎮依托“一城一院一所一中心”,先后舉辦第二屆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城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和2024年“科創泰興·智贏未來”創新創業大賽,研究院1個公司制項目獲2024年“鳳城英才計劃”創業類300萬元資助。依托樂器聲學品質檢測實驗室、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引育專業技能人才12個。聚焦“兩鏈一聚一鎮”四大特色主導產業,申報重點科創項目1個、國家人才工程項目6個,新增外國高端人才8個,吸納青年人才超800人。同時,連續8年舉辦6·21國際樂器演奏日,聚力打造服務人才的“小氣候”。推進黃橋人才公寓提檔升級,實現48名人才同時拎包入住。園區學校基本竣工,幼小初高一體化布局持續優化,“1+4”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臻完善,以最優政策和服務打造“近悅遠來”的留才生態。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加快推進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用好用活各類鄉村人才,必將為鄉村振興各項事業的深層次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接下來,黃橋鎮將繼續完善工作制度、拓展綜合性功能,發揮好引才、育才、聚才作用,打好“引、育、用、留”組合拳,凝心聚“智”,筑好人才之“巢”,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