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游擊”變“甩手掌柜” 全鏈條服務 重塑“三夏”方程式
夏風拂過金黃麥浪,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日前,在曲霞鎮丁橋村的高標準農田里,數臺聯合收割機組成的“鋼鐵戰隊”穿梭作業,金黃的麥穗瞬間化為顆顆麥粒。與往年不同,這些農機并非農戶各自聯系,而是由本地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統一調配。“過去找農機像‘打游擊’,現在一個電話全搞定!”來泰五年的安徽籍種糧大戶張建洋感慨道。今年,他將麥子全程托管給服務中心,從收割、運輸到銷售,全程“甩手掌柜”模式讓其省心又增收。 為了能讓張建洋這類的種植大戶真正受益,我市按照省供銷合作總社“一體兩業三網”新發展目標,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點。今年正式投入運行的曲霞分中心占地9.5畝,集成智能農機、大數據平臺、烘干倉儲等設施,以“一站式”服務覆蓋耕、種、防、收、儲、銷六大環節。“我們通過村集體組織農戶集采農資,統一對接糧企銷售,每斤糧食議價多了1-2分錢,成本降了,收益漲了!”分中心負責人任正文算了一筆“惠民賬”。目前,該中心已托管300余畝小麥田,并逐步輻射周邊1.3萬畝耕地。 今年三夏期間,我市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抓手,通過創新服務模式、科技賦能生產、織密服務網絡,全力保障夏糧顆粒歸倉、秋糧適時播種,為糧食安全筑牢“壓艙石”。 三夏不僅是搶收季,更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期。在延令街道三陽村,市惠農公司的科技特派員小組正在田頭,取出土壤樣本,并通過專業操作,分析出土壤的“健康狀況”。市惠農公司以前只是一家單純從事農資供銷的企業,如今主動向全過程農業社會化服務轉型。企業依靠科技精算、統一規范管理,改變了一家一戶種植品種“五花八門”,田間管理各憑經驗等情況,讓種地不再像“開盲盒”,從播種到收獲的每個環節都更加精準、科學,有利于實現生產標準化,降低生產風險,當好土地的“精算師”。 市惠農公司副總經理孫海林介紹,企業轉型后新增土壤檢測服務,今年已為32家農戶41塊田免費“體檢”,通過精準施肥指導,助力農戶增產增收。 從“憑經驗種地”到“按數據種田”,科技特派小組化身土地“精算師”,破解了傳統種植“品種雜、管理亂”的難題。孫海林坦言:“檢測數據不僅幫農戶科學種植,也倒逼我們優化農資供應,實現雙贏。” 市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李飛表示,將進一步健全完善泰興市農業社會化服務“1個區域中心+3個片區中心+58個村居站點”三級網絡體系,發揮惠農農資公司龍頭骨干企業引領作用和泰興蘇合農服公司區域農服中心輻射作用,推動具備條件的基層社,融入“1+3+N”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體系。 從農機調度到土壤檢測,從農資集采到糧食統銷,我市正以“全鏈條服務”撬動農業現代化杠桿。金黃的麥浪間,一幅“服務下沉、科技賦能、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