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新農具”干好振興“新農活”
直播鏡頭前,濱江鎮三聯村黨總支書記褚新成化身電商主播,為當地的水蜜桃、泰興雪梨、土雞蛋等地方特色農產品“代言”;田野里,黃橋鎮革新村黨總支副書記吳濤以梨園為“舞臺”,將網絡上熟悉的短視頻BGM改編為泰興版本,既為梨子帶貨,又講述農村新鮮事,在短視頻平臺收獲大量粉絲。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越來越多的泰興農村基層干部將手機變成互聯網時代的“新農具”,讓鄉村振興“新農活”越做越活泛,為鄉村振興開辟了新賽道。 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農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這離不開基層干部的奮發作為。他們主動擁抱新媒體,通過鏡頭展示家鄉發展新貌。無論是直播帶貨,還是呈現基層治理成效,既體現了基層干部們緊跟時代、創新工作思路的特點,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一個個出圈的村干部帶貨短視頻,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基層干部擁抱互聯網的嘗試,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然而,流量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隱患也逐漸顯現。網絡上有聲音指出,部分村干部因過度投入直播策劃,影響基本基層服務工作;還有網紅村干部為博取流量,直播內容過度浮夸。這些負面現象背離了基層干部觸“網”助力鄉村振興的初衷,曲解了“新農活”的本質意義。 手機作為“新農具”,是拓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武器”,直播間則是拓展農村經濟發展的“窗口”。要做好鄉村振興“新農活”,關鍵在于以專業知識和過硬產品質量為支撐。基層干部走進鏡頭,僅靠“基層干部”的身份難以長久吸引觀眾。觀眾更希望看到真實的農村生活,買到物超所值的特色農產品。因此,基層干部需憑借專業知識,講解農村發展新貌,介紹土特產種養特色,挖掘鄉村生活亮點,將充滿泥土氣息的內容傳遞給觀眾,贏得信任,從而實現互聯網經營創收,真正干好“新農活”。 在鏡頭前,鄉村基層干部化身“促銷員”,用專業的農業知識介紹土特產,以精彩展示傳播鄉村文化。從“田間”到“鏡頭”的跨越,雖然職能轉變,但他們對鄉村的了解和熱愛始終如一。期待更多鄉村基層干部拿起手機,讓鄉村寶藏走進大眾視野,充分挖掘鄉村潛力,助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