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堅守,她讓這項技藝揚名海內外——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工織補技藝傳承人張冬梅
日前,記者走進張冬梅的工作室,桌子上堆滿了需要她織補的衣服。臺燈下,張冬梅正全神貫注地縫補一條從云南寄來的高端定制西褲。由于褲子布料特殊,客戶要求高,她采用了“兩面光”技術處理褲子上的破洞。 “原來采用的精工織補方法,如果要做兩面光的話,只適合粗紡布,比如說毛呢大衣、羊絨大衣那種布料,我們現在對這種精工織補兩面光的方法已經進行了優化,精紡布料補出來之后,它的平整度和花紋銜接可以達到完美效果,也不可能再造成二次崩潰的現象,所以這種補法我們現在在大力的優化和推廣中。”張冬梅介紹。 精工織補技術源遠流長,至今已有 100 多年歷史。張冬梅高中畢業后,在我市城區一家干洗店當學徒。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爭取到前往上海老日昇織補店學習的機會,從此便與精工織補結下不解之緣,一做就是 20 多年。在漫長的歲月里,張冬梅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技藝的執著追求,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本領。她每天最多能織補 10 件衣服,常常為了完成訂單熬夜修補。正是這份日夜的堅守與付出,讓她的技術得到了廣泛認可,訂單不僅遍布全國各地,甚至還來自海外。似乎在張冬梅手中,再難補的衣物都能“妙手回春”。 精工織補是我國一項特有的手工技藝,利用布料本身的圓絲加上我們特有的手工技藝,把它恢復到原來的花紋,再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恢復到它原來的紋路,使得它破洞的位置經過織補之后,看不到原來破損的痕跡,達到天衣無縫的效果。 在張冬梅的工作室里,各類織補工具擺放齊全,工作臺上還放置著直播設備。閑暇之余,她會通過視頻號、抖音號開展直播,向更多人宣傳傳統織補技藝。此外,工作室的一角專門用來陳列她老師的織補布料和刊載全國知名織補師新聞的老報紙,這些老物件在她眼中都是無比珍貴的寶藏。她還會四處搜尋絕版的花紋布料,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水平。談及這些,張冬梅眼中滿是對前輩的崇敬和對織補技術的熱愛。 張冬梅說:“精工織補技藝是一個比較難得比較珍貴的手工技藝,我們新時代的工匠需要去把它做好,讓老的傳統技藝搭上新時代的快車,申請非遺之后,我就經常進行了網絡宣傳,讓年輕一代有需求的時候通過網絡搜索打個關鍵字出來,就會了解到我們這個行業和我們的這項手工技藝。” 為了讓精工織補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張冬梅傾囊相授,先后培養了近 80 名徒弟。其中,兩名徒弟榮獲全國商業服務業技術能手稱號,還有一些徒弟在當地開設了自己的織補工作室。如今,仍有不少外地學徒慕名而來,向她學習非遺織補技術。張冬梅用 20 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從個人堅守到帶領一群手藝人共同傳承的轉變,她本人也被評為江蘇省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 來自四川的學徒肖佳蓉已經跟隨張冬梅學習了2個多月,對于張冬梅傳授的技術她總是反復練習:“我以前沒有接觸過這一行,也沒有拿過針線,來到這里師父一步一步教,從擺布開始給我們練習,兩個多月里我們做出來的每件作品,師父都會給我們糾錯檢查,讓我們把基礎打得很扎實。” 對于精工織補技藝的傳承,張冬梅的目標是把精工織補技藝做得更大,更強,帶出更多優質徒弟,并在老一輩技術基礎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把精工織補技藝優化改良創新并一直傳承下去。 張冬梅的每一針每一線,都傾注著對精工織補技藝的熱愛與執著。她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守護者,更是創新發展的開拓者。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精工織補這門傳統技藝正以全新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相信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點亮這縷“針線之光”,續寫精工織補的燦爛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