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勤豐村:立體套種解鎖“四季豐收”促“雙增收”密碼
在春日的黃橋鎮勤豐村立體種植示范基地,甜豌豆藤蔓編織的綠毯在春風中舒展。穿梭其間的不僅有躬身勞作的村民,還有一群腳沾泥土的年輕村干部,暖暖春風中,蕩漾著豐收的喜悅。村干部管發告訴記者:“高峰期需從凌晨一點多采至次日近午,日采收超1200斤,現調整為凌晨三四點開工。” 據了解,這片田地大約12畝,由勤豐村兩委班子帶頭承包。在農技人員指導下,勤豐村創新構建“四維種植日歷”:頭年冬種油菜與甜豌豆共生,初春菜苔率先上市;3月預埋香荷芋種,待甜豌豆采收完畢,甜玉米即刻補位;盛夏玉米豐收后,香荷芋接力生長至秋收,形成“地上地下錯位生長、早晚品種梯次銜接”的立體種植體系。勤豐村黨總支書記呂同介紹:“今年村集體蔬菜產量超萬斤,菜苔5000斤,甜豌豆6000斤,后續甜玉米、芋頭將實現純收益,開辟增收新渠道。”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勤豐村積極嘗試“菜苔+甜豌豆+玉米+香荷芋”立體套種新模式,通過科學布局實現“一塊田地、多份收益”,助力村民、村集體雙增收,淬煉年輕村干部振興鄉村的本領。 這一創新模式不僅為村集體經濟開辟了新渠道,也為周邊村民帶來了新的“就業”,眼下,10多名村民勞碌其間。村民黃玉蘭說:“每人一天大約采100多斤豌豆,收入60多元錢。有了村委會新模式的支持,社員也得到了額外收入。” 針對年輕村干部農村基層工作經驗少的現狀,村兩委把田間地頭變成了“鄉村振興練兵場”,所有年輕村干部都參與到規模種植的犁田深翻、播種、打藥、施肥等全過程。相對于從前在辦公室看報表,現在田里看長勢,年輕村干對“三農”的理解更立體了。勤豐村經聯社副社長何燕告訴記者:“下一步將重點攻關西蘭花、荷蘭豆等新品種,通過集體經營模式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地不荒、季不閑”,從傳統種植到立體農業,從分散經營到集體賦能,勤豐村正以實干踐行并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隨著更多特色作物加入輪作序列,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將繼續釋放增收潛能,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鮮活樣本。呂同表示:“成功種植模式將向村民推廣立體種植,村兩委提供種藥銷全鏈條保障,建立聯農帶農增收機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