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抗旱補水 確保夏糧豐收
|
今年以來我市降水持續偏少,部分地區出現旱情,對小麥帶來一定影響。為確保小麥高產穩產,市農技主管部門提醒各鄉鎮(街道),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組織農戶針對不同苗情、旱情,因地因苗制宜做好分類指導,認真落實好“一噴三防”、科學抗旱等防災減災關鍵措施。 “麥苗長勢良好,葉片平展無卷曲,表明前期管理到位。根系下扎較深,能吸收深層水分,發育良好的小麥根系可下扎至一米左右。”日前,市農技巡回指導小組的專家來到張橋鎮克仁村的高標準農田內,踏田查看在田小麥的干旱情況。 經過農技專家的把關指導,種植大戶開來一款新型高揚程水霧炮機,采取定時定量的方式,對小麥開展適當噴灌補水。隨著智能機械的啟動,高壓水泵從高標準農田配套的溝渠中抽出水,通過智能噴槍勻速旋轉,噴頭噴灑出的傘狀水霧,在田間地頭制造“局部降雨”,滋潤著麥苗,為小麥及時提供水肥。市小圣家庭農場業主張小圣告訴記者:“該噴灌設備射程60—70米,順風可達80—90米,配備加長管可覆蓋100—120米寬田塊,持續作業每小時可灌溉約30畝。” 今年以來,降雨量較往年偏少,受連續干旱天氣影響,部分鄉鎮及部分田塊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現象。市農技主管部門成立17個農技指導組,由正高級農技員帶隊,動員全市5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參與,在全市范圍開展巡回技術指導,深入田間地頭實地開展苗情、旱情調查,指導麥田管理技術,積極落實科學抗旱措施。農技專家提醒:如果不實施科學抗旱補水,溝灌的灌漿水不及時排出,一旦遇到高溫,就會容易導致小麥根系缺氧、葉面蒸騰失水,造成生理性缺水,容易發生青枯死苗的現象。市農技推廣中心糧作站站長楊衛建說:“小麥抗旱補水需科學研判,僅當葉片卷曲至次日仍無法恢復平整時方需補灌,若僅在高溫時段卷曲且早晚自行舒展則無需干預。” 針對部分在田小麥發生的干旱、病蟲害等情況,市農技主管部門將持續加強農情調度,采取日報告制度,多渠道發布小麥病蟲害發生趨勢分析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定點定期開展土壤墑情監測,確保夏糧豐產豐收。楊衛建介紹:“建議優先采用噴灌或澆灌,避免溝灌以防積水引發青枯死苗,補灌時間宜選傍晚至凌晨低溫時段。同步做好赤霉病防治,堅持‘一噴三防、兩次防治’策略,首次施藥后5—7天需二次防控,確保防治效果。” 據了解,今年我市小麥種植面積60萬余畝,面對持續干旱,我市農業、水務等多部門提早部署,通過制訂科學灌溉方案,積極調配水源和灌溉機械,全力科學抗旱補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地區旱情,為小麥生長保駕護航。市馬甸水利樞紐服務中心副主任何榮中表示:“針對入春后長江低水位無法自流引水問題,市水務局于4月22—28日啟動馬甸泵站5臺機組共60個流量抽水,以抬升城區水位、保障農業灌溉及改善水環境。今年以來,馬甸泵站累計運行41天,調水量達1.51億立方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