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記”書寫“大民生”——記廣陵鎮季圩村網格員何小軍
|
在廣陵鎮季圩村,有這樣一位網格員,他用9年時間寫滿了20多本“民情日記”,字里行間記錄著村民的喜怒哀樂,也見證了他為民解憂的初心與堅守。他就是何小軍,一個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傾聽民聲的基層工作者。 “民情日記”里的民生賬本 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季圩村的田野上,何小軍已經開始了他的日常巡查。手里那本略顯陳舊的“民情日記”,是他最親密的伙伴。翻開日記,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村民的訴求、困難和希望。 “我們網格員記民情日記,是要分門別類的。”何小軍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每天,我都要把網格內發生的事情詳細記錄下來,能解決的現場解決,解決不了的匯報給村委會,同時做好協商。” 在季圩村,何小軍是村民們的“貼心人”。每當村里有矛盾、村民遇到難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而“民情日記”,就是他化解糾紛、服務群眾的“法寶”。 從“雞毛蒜皮”到“暖心故事” 在何小軍的“民情日記”里,記錄著這樣一個故事:季圩村16組的張建華,因患上股骨頭壞死,身體殘疾,家庭經濟困難。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何小軍打了個電話。 “小軍網格員,我這腿疼得厲害,能不能幫我申請個殘疾證?”電話那頭,張建華的聲音有些顫抖。 何小軍放下電話,立即趕往張建華家。一進門,他就看到了那個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的中年人。 “老張,您放心,我一定幫您把殘疾證辦下來。”何小軍拍著胸脯保證。 接下來的日子里,何小軍跑前跑后,幫張建華準備材料、聯系醫院、辦理手續。最終,張建華順利拿到了殘疾證,每月還能領到900多元的補貼。 “多虧了小軍網格員,不然我這日子真不知道該怎么過。”張建華感激地說,“現在有了殘疾證,每個月能領點補貼,兩個孫輩的營養也能改善。我也要堅強,不能跑也要堅持鍛煉。” 2023年5月20日,何小軍在巡查走訪中了解到,部分村民因年事已高無法繼續耕種土地,希望村里幫助對接外來大戶承包。他立即將這一情況記錄在“民情日記”里,并整理成工單上報給村委會。 經過多次協商,連云港種植大戶劉祥金承包了這片土地。原本散亂的小塊田地被平整成連片的大田,每畝地的流轉費達到了800元。村民們不需要再自己種田,還能得到穩定的流轉費;劉祥金則得到了土地的經營權,實現了規模化種植。 “講老實話,我有承包的能力,把這百十畝的田接手過來,也是我們村的小軍網格員,把工作做到我心里面。”劉祥金說,“這個田塊本來是散田,我心甘情愿地另外投了幾萬塊錢進行平整。經過幾次協商,整好的田塊按畝流轉,每畝費用800元,這樣還減少了一些成本,村民不需要再自己種田,我又得到了土地的經營權,可謂一舉兩得。” “民情日記”越寫越“薄” 從2016年開始,何小軍已經寫下了20多本、10多萬字的“民情日記”。這些日記,不僅記錄著村民的訴求和調解結果,更見證了季圩村的發展變遷。 “從田野上的‘微心愿’,到村民們的多元需求,我們村將同質化的‘雞毛蒜皮’歸集成‘一類事’,直擊痛點、難點問題。”何小軍說,“現在,借助大數據,‘民情日記’越寫越‘薄’,收集民情更加便捷高效,解決問題也更加精準。” 對于何小軍來說,“民情日記”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本,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每一頁紙、每一行字,都凝聚著他對村民的深情厚誼和對工作的執著堅守。 “作為一名網格員,我的職責就是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問題。”何小軍說,“每當看到村民們的笑臉,聽到他們的一聲感謝,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泰興,像何小軍這樣的網格員還有很多。他們用“民情日記”記錄著村民的訴求和希望,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這些“小日記”,不僅書寫著“大民生”,也見證著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