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綠護綠兩相宜 生態經濟雙豐收
春日里,姚王街道毛莊村千畝梅花林迎來盛花期。地處我市城郊的毛莊村,多年來深耕花卉苗木產業。2018 年,該村成立梅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返鄉能人魯峰牽頭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紅梅、綠梅等品種。如今, 200 畝梅林枝丫綴滿花苞,遠望如緋云漫卷,成為鄉村振興的“美麗底色”。 作為姚王街道毛莊村的梅花種植大戶,魯峰回憶:“當初考察市場,發現綠化苗木行情向好,紅梅兼具觀賞與經濟價值,便回鄉投資建了五六十畝梅園。” 在能人的帶動下,村民紛紛加入梅花種植行列。村里不僅賣花賣樹,更依托成片梅林和片洋河莊河,邀請專業團隊規劃“十里春風梅花香、一帶綠水繞毛莊”的休閑度假村,將單一苗木產業拓展為集種植、觀光、休閑、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美麗經濟”,既破解苗木滯銷風險,又激發村集體經濟新活力。 毛莊村村委會委員奚連峰介紹,村集體通過合作社對接林業局綠化工程等大宗訂單,同時探索景觀梅園建設,在拓寬農場主銷售渠道的同時,為村集體增收開辟新路徑。 在根思鄉鞠顧村,新建成的健身廣場周邊,村民正合力栽種櫻花樹苗。今年該村借美麗宜居莊臺創建契機,推行“路肩經濟”, 在推動村莊環境提升過程中,號召村民將門前自留地租給企業種植法國梧桐、美國紫薇等景觀樹,由企業負責綠化管護及河道清理,收益按比例分成。這一模式讓 4.5 公里生態河道在“零投入”下建成,既扮靚村居環境,又為村民帶來土地流轉和管護工作收入。 “企業派專人管護苗木,路面干凈了,環境美了,我們還多了份收入,日子更舒坦了。”村民顧仲先說道。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苗木富民產業,優化種苗結構,主推優質鄉土樹種及林業“三化” 樹種繁育。目前全市種苗面積達 2 萬余畝,苗木產量 1829 萬株,今年可供造林綠化優質苗木653 萬株。下一步,我市將統籌造林綠化與鄉村振興、林下經濟發展,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