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農牧:科技加持,成就“水清蟹美”好生態
|
日前,記者走進江源農牧有限公司姚王養殖基地,只見塘口排列規整,壩口平坦齊整,綠色網片如綠毯般覆蓋著所有塘口。技術經理楊飛熟練地操作著水體溶氧監測儀,仔細查看蟹塘的溶氧情況。這套先進的溶氧設備,是蟹塘標準化改造完成后精心布設的,能自動調節控制水中含氧量,為螃蟹的健康生長保駕護航。 “我們對池塘塘底進行了平整處理,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卻帶來了諸多好處。”楊飛介紹,“平整后的塘底,便于水草種植,水深更易控制,避免了塘內一邊深一邊淺的情況,水草管理也更加輕松。在喂食過程中,螃蟹不會扎堆聚集。護坡之后,雜草少了,無需再用農藥除草,既環保又省心。而且,螃蟹爬行時不會攪渾塘水,泥土也不會被帶入水中。” 近年來,江源農牧積極調整蟹塘布局、改善養殖條件,全力推進蟹塘標準化升級改造,引領水產養殖業朝著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的方向大步邁進,一幅水美蟹肥生態優的嶄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傳統蟹塘構造簡單,塘內淤泥堆積,嚴重影響螃蟹品相。淤泥過多時,螃蟹底板發黃發黑,食用時還會帶有生土味。而經過標準化改造的蟹塘,水質清澈,淤泥減少,螃蟹更符合江沙蟹“青背白肚”的特點,口感也更加鮮美。 “過去塘底不平,螃蟹會聚集在深水區,導致局部密度過大。改造后,塘底蟹密度均勻,對養殖管理極為有利。”楊飛補充道。 蟹塘標準化改造不僅改善了養殖環境,還為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隨著改造的完成,養殖區域道路硬化、電力設施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企業果斷淘汰原先分散式的含氧監測設備,引入更加先進的智能集成增氧系統。 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高級工程師周萍詳細介紹了智能設備的優勢:“這套系統能實時測定池塘里的溶氧量。比如,當溶氧量低于3毫克每升時,手機會及時報警,隨后池塘里的溶氧機自動開啟,養殖戶無需在疲憊的夜晚還時刻盯著塘口。此外,探頭還能同時監測氨氮、硫化氫等數據,一旦數值超標,手機會及時提示,養殖戶便可采取用藥、用菌等調控措施。” 一畝蟹塘的改造成本高達數千元,對于擁有幾千畝蟹塘的企業而言,上千萬元的投入并非小數。然而,市場對江沙蟹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倒逼企業必須進行標準化改造。過去,蟹塘尾水處理是一大難題,改造完成后,排出的尾水經過曝氣、沉淀、生態三個塘和過濾等程序,可實現循環使用。 經過多年的提檔升級,目前江源農牧的2930畝露天池塘已全部完成標準化改造。塘內雜草消失不見,水質顯著改善,螃蟹存活率較兩年前提升了10%左右,有效減少了養殖損耗。 “近年來,江源農牧主打禮品蟹市場,不盲目追求產量,而是專注于提升品質。我們追求的是品質上乘、個頭碩大的螃蟹。改造后,每畝投放600頭(根據凈水面計算),實行低密度養殖,著力打造自有品牌,產值表現良好。”楊飛自信滿滿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