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煥新彩 鄉風潤清明——移風易俗催生老年文體“活力圈”
春光正好,萬物清明。隨著我市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尊老愛老、敬老孝老”的傳統美德,這個清明假期,各類文體組織充分發揮作用,讓“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成為鄉村新風尚。 在廣陵鎮通靖村,一場別開生面的戲劇排演活動吸引了當地老年村民的積極參與。廣陵鎮興廣藝術團負責人王森正指導團員排演黃梅戲《海灘別》:“唱這出戲關鍵要表達夫妻久別重逢的悲歡離合,只有把情感唱透了,才能打動觀眾。” 這支平均年齡70歲以上的文藝團體,每年清明時節都會為村民獻上一場好戲。王森笑稱:“3月底、4月初,我們邀請周邊靖江、泰興的老人一起歡聚。我今年81歲了,很多老同事都已‘歸隊’,但我每天跳舞、唱歌,心態平和,身體自然好。”他表示,藝術團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才藝的平臺,更成為他們交流情感、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紐帶。 團員蔣同生感慨道:“有了活動平臺,我們這些有特長的老人就能發光發熱。平時在家孤單,來到這里既能練習才藝,又能結交朋友,生活越來越充實。”如今,藝術團成員越來越多,活動也越辦越紅火,成為傳遞鄉村歡樂的“銀發使者”。 在河失鎮門球協會,一場門球邀請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趁著清明假期,來自南通、揚州等地的門球老將齊聚一堂,以球會友、切磋技藝。老人們全神貫注地擊球、布局,比賽間隙還互相交流心得,分享生活趣事,現場歡聲笑語不斷。 協會成員錢進表示:“打門球適合老年人,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增進團隊感情。大家在一起交流談心,精神生活特別充實。”這場比賽不僅展現了老年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更傳遞了綠色清明、文明過節的新風尚。 近年來,我市通過移風易俗行動,將傳統美德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讓老年群體在文化活動中找到歸屬感與幸福感。從戲劇排演到門球競技,從自娛自樂到服務鄉鄰,老年人正以獨特的方式詮釋著“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深刻內涵。 這個清明,春風化雨,文明新風拂面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