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漢的致富“秘籍”——記廣陵鎮新圩家庭農場業主趙進
和煦的春風輕輕拂過,吹紅了桃花,也吹綠了廣陵鎮新圩村六旬老漢趙進家的麥田。麥田里,雞群覓食,羊群漫步,魚塘波光粼粼,麻鴨游弋,構成了一幅寧靜和諧的田園畫卷,映照出趙進辛勤耕耘的成果與喜悅。 “這里就是我的小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過得很充實。”站在田埂上,趙進笑著對記者說,“現在,我們農場是省級示范農場,我還常去全國講課傳授經驗呢。” 趙進經營的新圩家庭農場成立于2015年,2018年轉型升級。他利用附近的溝塘等資源,探索出“稻麥輪作-魚羊共生”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年產值近百萬元。 盡管如今農場風生水起,但趙進的創業路布滿荊棘。“失敗次數遠多于成功,但我從未放棄,屢敗屢戰。”趙進說,“10年間,我越來越相信,農業需要傾注心血去探索創新,前景無限。” 18歲加入村工作隊后,趙進20多年間四處奔波,嘗試多種創業,卻未獲預期成功。直到2015年,他返鄉流轉土地,承包大片農田,投身稻麥種植。 “早些年跑過海南島、上海灘,見過大碼頭也栽過跟頭。2015年回鄉包地時,覺著種地能有多難?誰承想頭兩年虧得褲腰帶都緊了三箍。幸好后來鎮上的人主動伸出了援手,給我們提供了技術支持,還減免了土地租金,我這心里就跟開閘放水似的,刷地透亮起來。”趙進說。 面對連續兩年的虧損,趙進的內心經歷了巨大的掙扎。他開始質疑自己的決定,甚至考慮過放棄。但是,每當夜深人靜時,他都會回想起自己開辦農場的初衷和夢想。他知道,放棄不是他的選擇。于是,他開始更加深入地學習稻麥種植知識,參加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與同行交流經驗,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趙進逐漸意識到,單純的種植技術改進并不能完全解決他面臨的問題,還需要在經營模式上進行創新。于是,他開始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通過為周邊農戶提供機械化耕作、病蟲害防治、收割等一站式服務,不僅降低了自己的種植成本,還幫助了其他農戶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他的業務范圍覆蓋了2000多畝農田。 安徽種糧大戶汪良勤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直接受益者:“與趙進合作5年來,每畝土地收益提升20%。他們提供的深翻、播種、植保一條龍服務,讓種植成本降低15%以上。”在汪良勤的算盤里,這筆“外包賬”劃得出奇的精準:省去農機購置維護費用,還能享受專業團隊的技術紅利。 除了稻麥種植和農機服務外,趙進還大膽嘗試了山羊養殖和生態漁桶養殖。在山羊養殖方面,他選擇了適合當地環境的品種——波爾山羊,并利用廣陵鎮農貿市場的殘余蔬菜進行喂養,幾乎實現了零成本養殖。 趙進喜滋滋地掰著手指頭算起賬:“開春才七八十頭山羊,年底能躥到150頭!你瞧這撒歡的羊羔,個頂個膘肥體壯毛色發亮。我們的山羊以有機蔬菜為食,肉質鮮美,口感上乘。”說話間又有只羊羔蹦跳著過來蹭他的褲腿,趙進樂得眼角堆滿皺紋。 在生態漁桶養殖方面,趙進的創意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他巧妙地在大棚內部署生態漁桶,利用微弱的燈光模擬自然環境,讓魚兒在幽暗的水中生長。趙進介紹道:“這次我選擇了鱸魚進行養殖,這種魚類偏愛陰涼,因此這種黑暗環境對它們來說再適合不過。同時,大棚還能有效防止鳥類侵擾,大大降低了魚的損失。處理后的養殖尾水用于蔬菜栽培,使得水資源利用率達到95%左右,較傳統模式節本增效40%?。” 憑借曾擔任村干部的經驗,趙進時常走訪鎮政府與村辦公室,與當地的種植大戶們慷慨分享自己的經營智慧與心得。 “趙進的經營模式契合融合農場趨勢,38畝土地效益超過以往400畝單純種植,促進資源循環和生態改善。”廣陵鎮農業農村辦公室副主任陳勇說。 至目前,全市已轉型發展家庭農場200多家,主要包括稻田綜合種養、蔬菜種植、林下養殖等模式。這些家庭農場的畝均效益比傳統模式提高了500元左右。 “腦筋是越動越靈光的,事業是越干越成功的。”談到未來,趙進充滿了信心和期待,“再奮斗十年,既增加收入,也把融合農場道路摸索得更完善。” 記者感言: 初見趙進,不敢相信他已過六旬。他精力充沛、目光堅定,渾身散發朝氣和活力。屢次受挫卻不氣餒,憑借不服輸的精神,硬是把農場弄得風生水起。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需要更多像趙進這樣敢于嘗試、創新、面對失敗,始終熱愛事業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