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汪碧水長流惠民
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濟川街道耿戴村的兩位“銀發河長”于祝君、季玉生沿著剛整治完成的六組七組莊河支溝巡查。這條直通耿戴中溝的河道,見證著兩位老人用歲月沉淀的智慧守護一河清水的動人故事。 時針撥回1976年寒冬,耿戴村村民揮鍬掘土,一鍬一鍬挖出了綿延1.6公里的河道。為追思那年相繼離世的老一輩革命家,這條凝聚著集體智慧與汗水的中溝被賦予了特殊使命——“繼承中溝”,當年村民沿河種下紫杉、鐵杉、水杉,四十余載光陰流轉,水杉林已成為村莊的綠色地標。 “水杉根系發達能固土凈水,這是老一輩留下的生態財富啊!”于祝君撫摸著斑駁的樹干感慨。然而前些年,部分村民為圖小利砍樹種菜,農藥化肥污染導致河道生態受損,這一幕深深刺痛了兩位老人的心。 面對岸坡被開墾、河道被污染的困境,2016年成立的“民間河長”隊伍中,于祝君、季玉生等一批“銀發志愿者”主動請纓。他們發揮人頭熟、威望高的優勢,挨家挨戶宣傳河道保護法,將“板凳會”開到村民家中。 “老于他們上門做工作,大家伙都聽勸。”村民盧勤芳說。通過“六位一體管護隊”機制,昔日破壞者變身守護者,河道兩岸重現生機。 在銀發河長的推動下,耿戴村實施莊河整治工程,拓寬河道與蔡港河連通,形成自然水系循環。如今沿河漫步,木樁護坡整齊美觀,法治長廊與休閑廣場相映成趣。“改道后的河道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處,早晚都熱鬧得很。”村民肖迪山笑著點贊。更令人期待的是,村志典故宣傳節點正在打造,水杉大道改造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 “目前已完成河道木樁護坡、綠化節點、打造法治長廊、休閑廣場建設,工程進度已完成90%。當前正在進行青磚矮墻建設,后續將進行道路鋪設,完成掃尾工作,預計4月底完成工程打造,將呈現‘杉韻文化’新景觀。”耿戴村村委會副主任、村級副河長戴蔚介紹。 “要把水杉故事講給年輕人聽,讓生態理念代代傳。”于祝君、季玉生等銀發河長不僅巡河護水,更主動搜集水杉栽植歷史,參與村莊規劃。在他們的建議下,村委會已完成16800平方米綠化補栽,將中溝打造成“綠色長廊”。這種“銀發擔當”正激勵著更多村民參與治水,讓耿戴村的“紅色鄉愁”與“綠色財富”永續傳承。 據市河長辦統計,目前全市共有1800余名河長,活躍在全市長江、骨干河道、441條中溝和3999條莊河上,他們與于祝君、季玉生這樣的民間河長共同編織著水清岸綠的生態網,用腳步丈量河道,用行動詮釋擔當,讓一汪碧水長流惠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