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服務直抵田間 全鏈賦能鄉村振興
日前,在市老龍河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派駐農技員把關合作社色選機選出的優良稻種。這批稻種是合作社在派駐農技員的指導鼓勵下,積極參與糧食要素市場交易取得的成果。去年,合作社獲得了合肥豐樂種業公司的專利授權,投入30多萬元引進了成套的制種設備,代制篩選出的鎮糯29稻種,能夠滿足今夏河失鎮周邊近2萬畝的育秧需求。 良種搭配良法,效益實現雙提升。我市通過鼓勵帶動發展農業適度經營主體,采用片區負責、分工村組的形式,把寶貴的農技資源合理分配到基層。農技特派員欒書榮就是全市18個片區組的負責人之一,每年他都會用大量的時間下沉村居,用專業知識幫助種植大戶準確判斷作物生長態勢,通過近年來的實踐,總結出一套適合稻麥種植大戶規;N植、標準化生產方式。 “做好播種,要進行鏵犁深翻,秸稈還田,還要用播種、開墑一體化的機械,提高播種質量,為播種打好基礎。要施好施足底肥,鈉肥盡量不施用,要重施普施拔節孕穗肥,這樣小麥的產量才能提高上去。”欒書榮在現場向記者詳細講解了他的種植心得。 農技服務直抵田間,全鏈賦能激活鄉村。我市積極探索“包鎮聯村帶戶”農技服務體系,以三級聯動模式重塑現代農業圖景,標準化生產提升萬畝良田效益,蔬菜基地品種迭代實現畝均增收。由農技專家組成的服務團隊,以全周期護航破解"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產業難題。 在新街鎮河西村,這里的蔬菜種植大戶們同樣享受著農技服務帶來的紅利。新街鎮農村工作辦公室高級農藝師、新街鎮河西村黨總支書記戴澈,自2007年起從稻麥農業技術推廣轉型研究、推廣蔬菜種植技術。他發現,優良品種選擇和科學田管技術是種植戶們的薄弱環節。 “我們通過駐點之后,首先幫他們跟科研院所和市場進行對接,選擇適應市場的稻麥品種或者蔬菜果蔬品種。在種植生產的關鍵環節,我們深入一線到田間地頭指導,邀請外面的專家到現場進行技術輔導,讓我們的種植戶經常參加市里組織的技術培訓,使他們從業務知識上得到進一步加強。”戴澈說。 有了技術人員做后盾,種植大戶們吃下了“定心丸”,主動創新求變,根據市場需求每年定期調整更新種植品種。目前,新街鎮河西村的省級菜籃子基地已經擁有紫皮洋蔥、南春白蘿卜等各類優良品種8個,畝均種植純收益達到4000-5000元,吸納了6戶以上規模種植戶,流轉面積達到1300多畝田,常年帶動周邊村民務工5000多人次。 “我們每年都跟種子公司合作,到這里試種,每年都要更新上市品種。目前種植蘿卜面積在900畝左右,每天發貨量就是每個車子2萬多斤,5到6車,F在的價格還不錯,我們心里很滿意。”市利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說。 “我的角色進行了轉變。原來我是一個純技術人員,主要對農戶進行知識指導,現在轉變成管理人員。主要是幫助我們的種植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像排水問題、用工問題、銷售問題。我幫他們聯系農貿市場或者超市,做好其他的配套服務。”戴澈說。 通過“包鎮聯村帶戶”模式,我市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出農技人員的人才優勢,知識優勢,幫助傳統稻麥蔬果種植業實現更好發展,探索建立“黨組織+科技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將抽象的農業技術切實轉化為促產量、帶增收的好經驗、好做法。 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力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完善首席專家服務體系建設,做深做實“包鎮聯村帶戶”指導模式,實現農業生產各環節、全過程技術指導,打通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將抽象的農業技術切實轉化為促產量、帶增收的好經驗、好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