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化服務“鏈”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基本發展途徑,是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經營方式,近年來,我市以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以服務帶動規模經營快速發展,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日前,在廣陵鎮顧亞軍家庭農場,日烘干200噸的谷物烘干房正在改造升級,據了解,顧亞軍6年之前就開始為附近的農戶提供農業服務。顧亞軍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服務的只有鄉鎮周邊的幾個大戶,現在,曲霞、珊瑚、黃橋那一帶也有大戶找我們烘干、加工,原來我們一天烘干量只有100多噸,烘干房改造升級后,現在烘干量能達到200噸,可以輻射更多的鄉鎮,為更多的大戶提供服務。” 在廣陵鎮耕種的農戶何相林認識顧亞軍已經五年了,每到農忙的時候,他都會到顧亞軍處尋求幫助。何相林介紹:“和顧總合作后,插秧機也好,拖拉機也好,收割機也好,我們有什么需要就找顧總,他會抽機器給我們,無論稻子、麥子都到他那邊烘干,他幫我們銷售。” 贈人玫瑰 手留余香,隨著服務范圍擴大,顧亞軍的收入也顯著增長。從最初的年收入10萬元,到去年僅服務其他農戶就收入60萬元,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廣陵鎮張拾村后備干部張翔宇說:“近年來,我村聚焦于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一方面整合全村資源,積極與各個農戶溝通,消除他們的溝通壁壘,讓他們互相交流,互幫互助,共享先進的農機與農技;另一方面,我們做好解讀政策,為廣大農戶申請更質優的惠農政策,減輕他們的負擔。” 在市農科所蔬菜苗培育大棚,濱江鎮的農戶葉元豐早早地來到大棚內挑選辣椒苗。他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一株辣椒苗可以結六七十個辣椒。” 市農科所的育苗基地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市農科所一方面加強實驗研究,篩選一批新的品種,選育一些產量高、抗性強的品種,另一方面,加強與省農科院合作,共同培育新的高產優質品種,形成更大面積的生產服務。市農科所蔬菜室主任蔡志林表示:“最近幾年每年銷售都在10萬苗左右,服務的就是附近的鄉鎮,黃橋南沙那邊都有人來買。現在育的品種都是最新的,并且這些都是我們經過試種以后適應大面積種植的品種,老百姓認可度比較高。” 市農科所持續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定期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向農民傳授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并派遣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提供實地指導,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建立示范基地,展示新品種和新技術,組織現場觀摩會推廣成功經驗。同時,與高校、企業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更好地服務農戶。市農科所副主任欒春榮介紹:“為進一步服務農業生產,服務地方經濟,我們今年申報了江蘇省區域性農業服務中心,將來通過智能化的農業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服務地方農業經濟。” 今年,我市將結合產業發展規模、區域特色,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分片建設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2個,逐步形成覆蓋全市、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及全程托管服務,確保全年服務面積超43萬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