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一線的“她力量” —— 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獲評“全國巾幗文明崗”
日前,全國婦聯授予 599 個單位 “全國巾幗文明崗” 稱號,我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憑借其在殘疾人康復事業中的卓越表現和顯著成效,榮獲這一殊榮。 3月6日一大早,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的部分孩子來到市康復中心東部訓練點,與河市鎮中心幼兒園的孩子以及蘇馨家園的園友一起開展融合教育活動。活動現場,孩子們共同表演節目,參與親近自然的植樹活動,歡聲笑語回蕩在每一個角落。這種融合教育模式已經持續了三年,為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搭建了相互了解、共同成長的橋梁。河市鎮中心幼兒園副園長蔣海媚告訴記者:“在這段共同成長的時光歲月里,我們感受著康復中心老師無私的愛與奉獻,見證著特殊孩子收獲成長,收獲自信。” 劉濤作為第一批加入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的工作者,15年來見證了一屆又一屆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劉濤說:“15年之前,我有幸參加了康復中心的工作,進入康復中心的第一天,我就被孩子們清澈的眼神深深吸引。從那刻起,我決定要幫助和改善這些孩子。” 與孩子們相伴多年,劉濤收獲了無限的感動和力量。她回憶道:“他們的純真和堅韌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和美好。記得多年前小飛來到我們機構,第一次看見她的時候,我記得她只是一個會滿地打滾、不會發音、哭鬧不止的小女孩。但經過我們的康復訓練和個性化教學,小飛響亮地喊出了一聲媽媽。當時,我高興地抱起她轉了一圈,我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成立于2008 年 9 月,主要承擔全市 0 - 15 周歲殘疾兒童的基本康復、特殊教育、社區康復、家庭指導、家長培訓以及輔具適配等工作。中心具備醫療、教育雙資質,現有女員工 27 人,占總人數 96%,是絕對的主力軍。她們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堅韌和愛心,為殘疾兒童撐起了一片充滿愛的藍天。27 歲的張小瀅是去年剛加入康復中心的新成員,她坦言,在這里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張小瀅介紹:“作為一個新成員,我剛開始給幼兒上課的時候,有些孩子喜歡坐著、趴著,令我無措。同事們就教會我要用兒童感興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們的目光,在使用這些東西以后,幼兒上課的專注力有所提高,上課的規則意識也明顯增強,我十分感謝同事們對我的幫助,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我認為康復中心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是所有人齊心協力向前進的大團隊。” 中心構建了 “醫 - 康 - 教” 一體化的服務框架,形成了以機構康復、居家康復、社會融合等為主要內容的康復模式。通過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服務方案,加強針對殘疾兒童的缺陷補償、行為糾正、身心康復以及能力培養等教育工作,有力促進了殘疾兒童的全面協調發展。2024 年,中心為 308 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服務,為 1000 余名殘疾人適配輔助器具,康復有效率 95%,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 96%,家長滿意度 100%。家長袁雪云說:“在這里,每一個老師都對孩子非常細心也有耐心,所以我們很配合老師。孩子放在康復中心,交給所有的老師,我們做家長的非常開心,也很放心。” 中心的女同志用無私奉獻和青春熱血描繪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面。她們常態化開展“關愛殘疾兒童”“康復到家情暖社區”“點亮微心愿”等活動,利用 “唐氏綜合征日”“孤獨癥日”“愛眼日” 等主題日,走進社區和家庭,為殘疾兒童提供康復知識培訓、心理咨詢等服務,累計 1500 多人次參與其中,受益家庭達 300 余戶,增強了社會對殘疾兒童群體的關注與支持力度。 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吳佳慧表示:“中心始終秉持以人為本、康復為先的理念,致力于為全市殘疾兒童提供全方面的康復服務。中心女同志因女性特有的細膩、堅韌和愛心,為全市的殘疾兒童家庭帶去溫暖和希望。” 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的女同胞們用自己的專業和愛心,在康復一線鑄就了不平凡的業績,她們是當之無愧的“全國巾幗文明崗”。未來,她們將繼續在康復事業中發光發熱,為更多的殘疾兒童點亮希望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