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設施從“有”到“優” 點燃全民健身“多巴胺”
“體測區”“力量和有氧訓練區”“競賽區”,配備了高拉推舉、腿部屈伸、深蹲提踵等多類健身器材……清晨,記者來到羌溪河城市公園智能化健身網點,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從基礎的拉伸器械到多功能的綜合訓練器械,滿足了不同年齡層居民的健身需求。早上是這里最熱鬧的時刻,居民或借助器材進行日常鍛煉,或在健身之余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里成為鄰里間情感交流的溫馨角落。 “你看,這些器材上都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數字面板,我們可以邊健身邊觀測運動數據。”周國平是周邊小區的居民,每天都會到這里運動,他告訴記者,以前器材少,損壞的也多,現在可不一樣了,器材設施全面更新,居民鍛煉起來更方便、更舒心了。 體育場地設施是廣大群眾開展健身活動的重要陣地,是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基礎硬件,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我市持續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提質升級,有效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的難題,逐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拓寬了全民健身的“幸福半徑”,提升了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抬頭見綠,出門有園,公園廣場星羅棋布。一處一景,一園一情,雖已至寒冬,處處卻洋溢著勃勃生機。在如泰運河兩側,人流如織,熱鬧非凡,有人繞著健身步道慢跑,有人在健身器械上鍛煉,羽毛球場和乒乓球場上切磋球技的愛好者們揮拍流汗,小朋友們嬉戲打鬧享受戶外運動的快樂,廣場舞愛好者跟著音樂盡情展示著舞姿……去年,我市牢固樹立“體育嵌入城市”理念,聚焦“群眾就近健身”需求,持續完善城市“10分鐘健身圈”。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新增體育場地面積21萬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達4.61平方米;對市內2625處室外健身設施進行拉網式核查,上傳普查數據1771條;依托惠民城建項目,為羌溪河沿河新建5處籠式籃球場、26張乒乓球桌;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為5處小游園及老舊小區新建10余張乒乓球桌。同時,深入推進體育“五進”,加快體衛、體旅融合,通過搭建市民健身應用場景,提供更加科學規范的健身指導,不斷提高全民健身服務質量和效益。我市推進“運動促進健康中心”體系化建設,成功申報市級“運動促進健康中心”;全面更新體質監測三代測試機,測試兩個月以來共完成3200余人次測試及分析報告;舉辦泰FUN年貨大集,打造文體旅融合的健身購物新場景,活動期間接待市民游客近2萬人次,實現營收80余萬元。 隨著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市正逐步成為一座充滿活力、健康向上的現代化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