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輔治凝聚動能 成風化人賦能振興
濱江鎮政協履職小組 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提升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做好文化建設。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社會主義文化強市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全市文化建設主要指標站穩泰州“第一方陣”,核心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放大,城市文化顯示度和對外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區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呈現出高層次、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審美習慣、欣賞能力都跟過去相比有著顯著不同,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賦能社區基層治理存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一是資源挖掘不深。部分社區對于文化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沒有形成一以貫之的核心文化,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低,難以產生情感共鳴,一些新建社區盡管居住環境不斷改善,但居民往往缺乏歸屬感,甚至出現有“家”無“園”的失落感。二是群體覆蓋不廣。文化活動的覆蓋度和豐富度較差,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一些社區在開展文化活動時,往往過于注重某一特定形式或群體的參與,忽視了其他群體的需求,導致居民容易失去興趣或產生審美疲勞。三是治理資源匱乏。社區治理所涉及的內容、面向和維度較為多元、復雜,往往需要多部門、多主體共同參與。一些社區內部的文化氛圍和凝聚力不夠,自治與服務功能欠佳,群眾參與渠道較少,很多居民對于社區公共事務不夠關注,缺乏公共精神,事不關己、漠然處之現象相對普遍。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結合我市社區文化發展的現實形勢,提出如下建議: 1.厚植文化傳承,奠定品牌基石。發揮文化強基固本的作用,增強群眾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一是挖掘文化資源。全面開展對我市歷史、文化、民俗的詳盡調查與細致收集工作,旨在發掘那些深藏于民間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通過整理、保護和展示,引導居民更好地溯史思源、留住鄉愁,深刻領悟紅色基因的時代內涵和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自覺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實踐者。二是提煉地域特色。我市占有25公里長江岸線,具有獨特的“江畔水鄉圩上人家”地域特色,這些特色是打造特色社區文化品牌的關鍵。建議將自然景觀、民俗風情、鄉土文化等元素,嵌入社區一草一木、一石一墻、一樓一亭等文化場景,形成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氛圍。三是樹立獨特標識。結合社區實際,設計別具一格且“接地氣”的品牌標識,讓居民產生深刻的印象和記憶,增強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濱江打造的“愛潤濱江”品牌,孵化出系列社區文化品牌,通過為困難群體排憂解難,讓群眾幸福生活“升溫加碼”,得到當地居民一致好評。 2.共筑文化家園,豐富品牌內涵。發揮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一是精心“種文化”。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健身廣場、鄰里中心等空間作用,融知識性、思想性、教育性、觀賞性于一體,聚力打造特色文化講堂、廣場、走廊等新型載體。二是持續“送文化”。充分利用社區內豐富人力資源,組建囊括居民各類訴求的品牌隊伍,積極動員組織機關干部、文化學者、非遺傳人、文藝愛好者和傳統文化志愿者等成立特色文化公益講師團,定期組織學習研討,通過多載體、多渠道、多形式的常態化推廣活動,提高居民文化意識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三是積極“融文化”。把準社區居民文化需求,不斷優化提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主題宣講、研學教育、非遺傳承、健康義診、家風建設、親子閱讀分享、社區就業技能指導培訓等活動,讓居民暢享各類文化服務的同時,養成尊老愛幼、家庭和睦、親仁善鄰、互幫互助的文明新風。 3.賦能基層治理,點亮品牌之光。發揮文化潤物無聲的作用,提升感染力、影響力、傳播力。一是打造治理資源“傳送帶”。打通社區文化建設的“最后一米”,引導駐區單位、周邊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文化服務APP下沉到社區治理的第一線,發揮多元主體的協同力量,擴大社會網絡的覆蓋面,形成更加完善的社區治理體系。二是用好居民自治“金鑰匙”。構建文化和自治的互動機制,打造社區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增強社區居民在社區公共事務中的“主人翁意識”;通過科普講座、樹立典型等方式,為居民講解社區自治知識,宣傳社區自治文化,加強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三是培育智慧治理“軟實力”。開展“文化+”智慧社區管理工作,推動綜合文化中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黨群活動中心融合發展,織密基礎信息數據“一張網”,提高社區文化服務效能,擘畫社區黨建、社區治理、文明實踐高質量發展的“大圖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區治理的數據庫,增強社區響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