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治理“人車路” 破解交通“城市病”
市政協委員 周國祥 交通順暢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轉的“血脈”,也是城市文明最直觀的體現。近年來,我市主動作為、全面發力,積極探索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新模式,推進交通擁堵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調研發現,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區機動車保有量和駕駛人總量持續快速增加,“人、車、路”矛盾日益突出,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屢禁不止,交通“亂象”成為整治頑疾,交通擁堵成為城市管理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是道路容量不足。當前我市城市道路331.48公里,中心城區汽車保有量近9萬輛,濟川街道、延令街道實有人口近30萬,道路容量難以滿足日益膨脹的交通需求。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如市人民醫院、鼓樓商場和多數優質教育資源等均集中于中心城區,導致中心城區交通壓力加大。尤其上下班與上下學高峰期,疊加雨雪天、節假日等因素,造成擁堵問題日益突出。另外,市區污水管網改造等施工也給市民出行帶來了較大困擾。二是配套設施不夠。一方面停車位短缺,近年來,我市先后增劃建設約5500個公共停車位,但主城區停車泊位仍然存在供給不對稱的情況。另一方面公共交通不便利,候車時間過長、行駛速度較慢、線路和站點設置不夠合理,導致公共交通吸引力不斷下降。三是治理合力不強。近年來,電動自行車和“老年代步車”等低速電動車大量上路,闖紅燈、逆行、隨意變道、亂停亂放等情況屢見不鮮,對道路安全和交通秩序的影響逐漸顯現。鑒于殘疾人代步車、老年人代步車以及外賣車、快遞車等非標三、四輪車涉及多類型使用群體,治理難度較大,相關法規和政策性依據不夠完善,相關部門之間配合較少,在交通治理方面未能發揮部門之間的合力作用,執法強度、懲戒力度和警示教育效果均有待加強。四是安全意識淡薄。據公安部門統計,城市交通秩序混亂,行人亂闖亂行因素占60%,駕駛員違章行車占15%;交通事故中,行人不守交通信號、亂闖亂行因素占10%,駕駛員違法行車占83%。部分群眾安全意識淡薄,亂穿亂行、不按規定路線和信號橫過馬路、超載、逆行等違法行為頻發。針對上述問題,現提出如下建議: 1.優化頂層設計和路網結構。增加道路供給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關鍵措施,建議結合我市交通特點,優化城區規劃,加強城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根據土地利用結構和土地開發強度,合理規劃商業區、商住小區、學校,將交通過度密集的交通集散量減少到最低程度,使城市區域之間的交通總量和交通流分布強度相對均衡。二是完善城市整體交通規劃,加快城區主次干道建設步伐,提高路網密度,優化路網結構。三是對重點擁堵路段,尤其是城區學校周邊道路,實行“一路一策”,加密校門內外硬質防沖撞設施,設置機非隔離護欄,增加執勤警力、停車泊位、抓拍設備,適情改造不合理的路口、通道等,加強對接送學生車輛秩序管理和校園周邊治安治理,最大化解決道路擁堵問題、降低涉校風險。 2.統籌部門協作和施工管理。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建議多方合作、綜合施策。一是嚴格貫徹落實《江蘇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構建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協調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責任體系和全鏈條治理模式。二是在進行道路改造時,實施綜合的交通管理措施,提前做好交通影響評估工作,優化施工計劃和時間安排,相鄰路段落實錯時施工,同時增強公眾的信息通透性,盡量減少道路施工對日常交通的負面影響。三是優化涉路作業安全監管流程機制,加強公安、住建、應急管理以及建設、施工單位等責任主體的溝通協調,采取“無縫銜接”模式,消除監管盲點,通過數據匯聚、力量整合、指揮集成,實現涉路作業本質安全和交通組織最優化。 3.提升基礎建設和公交發展。治理交通擁堵的本質是緩解需求與供給的沖突,建議統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種交通資源,強化各種交通方式的銜接協調。一是依據城市建設和交通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城區流量分布實際情況,制定適應我市的停車場規劃、建設、管理辦法,推動建成配建停車設施為主、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系統,滿足社區、醫院、學校、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停車需求。二是加強對公共停車資源的統籌管理,挖掘城區內現有各類停車場資源,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內部停車設施向社會開放,緩解周邊停車難題。三是根據城區道路堵點和群眾需求,合理規劃公交車線路、站點和發車間隔,注重與其他出行方式的銜接和協調,提升群眾公交出行體驗。合理確定城區出租車擁有量,使之與城市規模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4.強化交通執法和宣傳引導。每個人都是道路交通的參與者,建議嚴格要求、強化管理、長期堅持,營造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環境和氛圍。一是開展“持續性”查處打擊。重點針對群眾反映強烈、影響道路安全暢通的行人闖紅燈、違法停車、電動車逆行等突出交通違法行為,保持對擁堵重點道路、重點路口的高壓態勢,實行常態化長效管理。二是開展“廣渠道”服務引導。充分運用“互聯網+交通”思維,及時發布交通管制、惡劣天氣等出行提示,為群眾交通出行提供實時、準確的導航路況信息和交通管理信息。三是開展“多方式”教育宣傳。積極開展“公交出行宣傳周”“綠色出行宣傳月”等活動,引導群眾綠色出行,減少路面汽車存量。依托車管窗口、酒駕現場整治等陣地,采取以案釋法、面對面講解等方式,普及安全出行常識和法律法規,強化警示教育,不斷提高廣大市民交通文明素質。 |
